港口区全区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317千米,南濒北部湾,东邻粤港澳,西与越南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区内海洋资源丰富,滨海风光旖旎,绵延三百多公里的原生态海岸线,沿海岸线分布着红沙群岛、簕山古渔村、山新海滩、沙螺寮海滩等较为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发展出了独特的边疆海洋民族文化。港口区注重挖掘旅游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开展“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不断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推动“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旅游潜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港口区旅游经济稳步提升。2021年 1-9月,港口区接待国内游客778.92万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旅游消费76.3亿元,同比增长70.5%。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使旅游乘上民族团结进步的翅膀越飞越高。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积极打造“三光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港口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各族人民在抗战的历史中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刘镇夏的故事就让人耳熟能详。七十四年前,中共钦防组织领导的“三光企”武装起义燃起了十万大山地区的革命烽火。以刘镇夏为首的革命先烈高擎起义旗帜,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书写了一部辉煌壮烈的伟大诗篇。通过打造“三光企”红色旅游精品,开通刘镇夏故居、“三光企”烈士纪念碑、“芒箕涡”阻击战纪念地路线,让游客重温历史,牢记历史,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港口区注重发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深入挖掘疍家文化等古老渔港文化内涵,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过程,在弘扬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上做靓文章。港口区企沙疍家原本是侨居越南的华侨,1978年,因为越南排华,中国政府便让2000多名越南侨民在企沙渔港安了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企沙疍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港口区将保护、开发与传承疍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挖掘古老渔港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疍家开海系列民俗活动、创编大型情景歌舞《疍家秀》等多种方式,将疍家的礼仪习俗、休闲娱乐、生产劳作、风味小吃、服装饰物等疍家文化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展示民俗文化,切实增强各族群众与广大游客民族团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开展民族特色活动,丰富旅游的内容和形式。每年组织、引导举办各类民族节日活动,大力打造“欢乐海洋”群众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品牌,指导各文艺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民族歌舞节目,开展歌唱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的群众性山歌会。结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壮族三月三”活动,企沙镇疍家渔民唱起了咸水歌、向游客展示织渔网、绞大绳、喷索仔等古老渔港文化。在光坡镇大龙口生态园,各民族群众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和游客一起进行捉子、滚铁环、跳大海、跳绳、板鞋等民间传统民俗游戏。配合市举办海上国际龙舟赛、开海节等民族传统特色活动,让游客从活动中感受和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地方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等优势,积极培育和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助力乡村振兴。指导已有的小八黑、大龙口、山新等农家乐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再完善、再提升。加快生态博物馆、爱之海等项目建设,提升建设红沙万亩大蚝养殖基地、十里螺场、簕山古渔村、山新民宿、大龙口生态游等乡村旅游景点。其中企沙镇山新村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通过示范打造,大力创建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新路子,不但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而且更好地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助力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