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拥有207公里的边境线,境内居住着壮、彝、苗、瑶、汉5个民族,全县人口2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0.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3.6%,是百色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份之一。近年来,那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地处边境实际,以“一个中心个长廊三项工程四个结合”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关大地绚丽绽放。
一、坚持“一个中心”
那坡县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高位推进,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全县一体推进创建工作,覆盖到全县各领域各行业,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制定印发《那坡县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那坡县2021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创建办,县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构建“县、乡(镇)、村(社区)、屯(组)”四级工作网络,常态化实施“周计划、旬督查、月通报”等机制,为创建工作深入持久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建设“两个长廊”
重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融合,大力扶持传统民族节庆活动, 深入挖掘壮族风情街、瑶族庆丰节、苗族芦笙舞、红彝祈雨节等原生态边关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民族节庆文化打造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品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百里边关文化长廊”。重点依托那坡烈士陵园陈列馆、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平孟口岸、百南上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百南588号界碑、那坡县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馆、达腊村彝族博物馆、坡荷乡中山村坡茶屯乡村振兴示范点、同益新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基地等资源优势,建设以“壮美那坡·生态边关”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百里边关旅游长廊”,打响红色边关风情游旅游名片,做好旅游大文章,提升那坡新形象,丰富民族工作新内涵。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是实施思想舆论引领工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功能,统筹线上线下资源,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社区)等“十进”活动为抓手,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宣传,营造创建浓厚氛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精准滴灌”,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落实中心组研讨、党支部学习、民族团结大讲堂等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和党校教育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2021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活动100余场次,受众近2万人次。推广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宣讲,组建宣讲员队伍,在边境少数民族村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及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意识。立足新时代,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边关儿女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战役·守边有我”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是实施学校教育培训工程。以“边关红烛耀、党旗映校园”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外活动、进社会实践“四个进”活动,并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国旗下成长”等各类主题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有效开展。同时,在百省乡中心小学设立边境少数民族励志班,让少数民族同胞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是实施典型示范培育工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争创一批全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集体、模范个人。2019年以来,全县共有7个单位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单位被评为全区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单位,15个单位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1年全县通报表彰57个模范集体和73个模范个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重点培育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注重用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带动身边人,一个典型竖起一面旗帜。那坡因地理位置特殊,各民族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戍守边关的淳朴家国情怀根深蒂固,涌现出驻守边疆42年的“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凌尚前、为烈士守陵38载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王启荣以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许艺兰等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肯定和赞誉,化作各民族相互激励、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四、抓实“四个结合”
一是创建工作与城乡基层党建相结合。引导各级党组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开展。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自觉担当新时代发展引领者,各族人民群众自觉当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局中者。“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模式在边境一线得到广泛推广,有力推动了桑蚕、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致富能力。凸显党的制度优势,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 2019—2020年累计投资25.196亿元实施69个兴边富民重点项目,着力解决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创建工作与平安那坡建设相结合。抓好平安创建是巩固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那坡县结合县情实际全面推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在边境村屯组建治安义务联防队和强边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建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固边机制。健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平安基层联创“五联”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屯” 等创建活动,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选派党员民警兼任边境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党政机关、军警单位与边境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形成了军警民融合、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对边境外防输入的巨大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建起“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各族干部群众以空前炙热的家国情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凝聚起全心向党的强大抗疫合力,共同筑起边境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三是创建工作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相结合。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脉。立足边境各族群众需求实际,那坡坚持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举办“壮族三月三”、彝族祈雨节和跳弓节、瑶族庆丰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全面展示多姿多彩的边关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全力提升打造黑衣壮“尼的呀”山歌等地域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组织编撰出版原生态民歌集《那坡县民族文化丛书》,向世人展示了那坡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文化精髓。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国家、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壮族民歌传习基地、达腊跳弓节传习基地、那坡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等3个自治区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纺织、春牛戏习俗、传统酒饼制作技艺等一批“非遗”项目成为那坡各族群众共有的文化自信。重点培育达文黑衣壮原生态村、达腊彝族村、念甲村者祥屯、上华村规弄屯4个区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让民族特色村寨成为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民族团结美好家园。
四是创建工作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以培育文明乡风为抓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围绕“破除陋习 文明兴村”主题开展八大专项行动,重点打造坡荷乡中山村、城厢镇达腊村等4个移风易俗示范村建设。推行丧事斋饭,简化改良殡葬习俗,俭以养德、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日趋浓厚。构建以自治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一核三治”村治理体系。“自治”让群众参与感不断增强,“法治”让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德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风尚在边关大地蔚然成风,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