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是一个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也是一个多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地区,居住有壮、汉、瑶、京等42个民族,是我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的聚居地,拥有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开放平台。
近年来,防城港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海边山”特色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奋力在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推动防城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在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创建工作合力上下功夫,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一是将强化组织领导贯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工作大局,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二是将加强保障措施贯穿始终。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坚持每年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到市民宗委及基层创建点调研指导创建工作,改善了办公场所,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各县(市、区)、各部门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导,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三是将从严检查督导贯穿始终。把示范市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印发了示范市实施方案、测评指标、结对联系打造示范点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不断完善了示范单位测评指标,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到示范单位交流学习创建工作,从2019年起坚持每年都将示范市创建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项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管理。
在做好学习先进典型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一是抓好社会宣传,营造浓厚创建氛围。每年“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国际医学论坛等重大民族节庆及社会活动,我市都会通过印制民汉双语标语、海报,拍摄宣传片等形式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民族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传教育。二是深化与媒体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广西日报》多篇幅宣传报道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在《防城港日报》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开展征文评比活动,联合市文联等部门开展民族团结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在动车站、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跨海大桥头等多个显著位置利用电子屏及设立永久性宣传栏推送播放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宣传标语。三是抓好典型宣传,强化示范引领效应。制作并组织观看《防城港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事迹》、《各族一家亲 一起过大年》、《关爱少数民族困难群众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宣传片。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各级各类课堂,特别是市委党校、市博物馆、东兴京族博物馆、上思县民族中学等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2020年,我市以“战疫情、奔小康、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线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我市编排的反映瑶族女子盘木英三代人在中越两国界河——北仑河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采茶戏《情暖北仑河》入选“茶香中国”全国采茶戏汇演,来自京族三岛的原生态民族舞剧《京岛情海》登上北京民族剧院的舞台,京族独弦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美妙演奏,拍摄的短视频《扭秧歌 打陀螺 就地过年离乡不离情》春节期间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深受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一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加速发展。争取到96个项目列入新时代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至2021年重点项目,其中91个项目由我市牵头实施,总投资约219.57亿元。二是推动民生保障均衡发展。坚持民生优先,2021年全年民生支出110.4亿元,八成以上财力投入基本民生,压减三公经费全部用于民生。在全区率先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573项民生实事加快实施。全国首批社会保险标准化先行城市创建通过验收,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升81.4%、9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三是坚决守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2021年度防城港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8.6%,空气质量排名全区第一,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销号率100%。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氧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白鹭之乡、中国肉桂八角之乡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确保祖国“南大门”牢不可破上下功夫,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一是防城港市历来高度重视抓党建促兴边富民、强边固防工作,立足于“海边山”的区域特点,实施“百里百村红边”党建工程,以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海上党支部”为典型,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兴边富民行动。开展“红色堡垒”固边、“红色头雁”守边、“红色细胞”强边、“红色教育”爱边、“红色创富”兴边、“红色屏障”护边等六大行动,落实帮扶保障、队伍保障、人才保障、激励保障等四大保障措施,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一村一策、精耕细作,引领边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发挥作用,推动祖国南大门和谐稳定、创新发展。近年来,防城港市的国门党建品牌、中越党际交流、边境基层组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已取得新突破,涌现出了东兴市河洲村、防城区滩散村2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爱国戍边模范”陆兰军,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黄永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二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边境一线的行政村和民族乡“国旗工程”点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覆盖,特别对距边境线0-3公里的村(社区)创建给予倾斜支持,涌现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防城区那良镇滩散小学、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三是邀请中越双边跨境民族和官方文化团体参加民间传统节庆活动,营造良好的固边环境。组织媒体互访,邀请越南等东盟国家前来我市参观采访、拍摄节目,相互宣传文化和发展新面貌。近年来,防城港市通过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边境地区及跨境民族(壮、瑶、京族)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跨境民族生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跨境民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自豪感明显提高,守边固边动力不断增强。
在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上下功夫,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一是加大法治教育建设力度。2020年11月,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加强京族文化保护,防城港市人大出台《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我市首个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广西设区市首部民族文化保护专项法规。二是设立民族工作委员会和宗教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状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三是加强社会治安治理。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造和谐环境,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扫黑除恶、打击传销工作融合推进,注重稳妥处理好涉及民族宗教方面信访矛盾和突发事件。创建与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交流沟通平台,引导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在各街道、社区分别设立民族事务服务中心和服务岗,对少数民族人口、外来少数民族流动群众等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设立全区首家房地产领域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雪亮工程”在全区率先通过国家验收,经验获全区推广。全市食品销售环节对食品经营者风险等级评定率100%,排全区第一。
在结合地方实际打造特色示范点上下功夫,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建基础。防城港市在创建“七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创建“进景区”。发挥基层单位创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努力打造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先后创建成一大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全市涌现出东兴市京族学校等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苏海珍等1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滩散小学等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市人民检察院等38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市委办等114个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筑牢了厚实的创建基础。通过示范点的打造,极大激励了各级各单位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的热情,引起全市各族群众对创建工作成果的关注并广泛参与到创建中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