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坐拥北部湾、毗邻东南亚、背靠十万大山,有壮、汉、瑶、京等37个民族,全市户籍总人口105万,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一半,是我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的聚居地,是各民族和谐共生、守望相助的家园。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防城港市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民族等资源和潜力,积极发挥在区位、生态、平台、产业等方面禀赋和优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努力打造“四个家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展现滨海城市风采。
努力在共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方面走前列、做示范。防城港市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安排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专题学习,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同步开展学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类培训班必修课,在全市干部中全覆盖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筑牢民族工作思想基础。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专题学习讲座等,不断加强干部职工对统战、民族宗教理论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提高从全局上认识和处理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努力在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走前列、做示范。防城港市全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强化各民族“一家亲”“石榴籽”意识,紧贴百公里边境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85%以上。以“各族群众心向党”为主题组织创作民族舞剧《京岛情海》、采茶戏《情暖北仑河》、京族独弦琴演奏曲《过桥风吹》等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享誉海内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片“处处花开”的繁茂景象。
努力在共推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走前列、做示范。防城港市着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不断拓展与粤港澳地区合作,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周边外交的作用不断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2021年,全市11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广西前茅,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越来越有底气。坚持民生优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连续三年将八成以上财力投入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在全区率先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共有583件民生实事已经或正在加快解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21年空气质量排全广西第一,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逐年提高。
努力在共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走前列、做示范。防城港市通过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族群众开展传统节庆和联谊活动、实施“心连心”工程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努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合易地扶贫安置等工作,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要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防城港,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早已成为常态,“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现象比比皆是。
努力在共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方面走前列、做示范。防城港市注重将各项民族事务全面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深入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积极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紧紧抓住入选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成为各族人民爱国卫疆的靓丽风景线。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融合推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努力在共防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方面走前列、做示范。防城港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定期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和宗教联席会议,加大民族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利用多种“线上+线下”宣传模式,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经过努力,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