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位于我国海岸线西南端,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隔河相望,是“一带一路”面向东盟的“海陆双通道、南向门户城”,拥有浓厚的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民族文化,历来是多民族往来、迁徙、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古城,聚居着壮、汉、瑶、京等37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往来互鉴,奠定了防城港多民族互利共生的和谐局面。
近年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高起点谋划、深层次推进,形成了全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团结格局。
抓政治化,共描“雄心图”。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全面落实中央、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重要工作范畴,确定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民族工委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各级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抓精准化,共架“连心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全域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宣传氛围。在广西日报、防城港日报等官方媒体开设专栏专刊,宣传榜样事迹,介绍典型经验,提升示范市创建水平。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示范市LOGO征集等活动,利用推送微信公众号、制作短视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019年以来每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活动100多场次,各族群众参与互动超30万人次,依托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兴京族博物馆进行社会传教育,接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精心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模范集体或示范单位86个、教育基地2个,市级示范单位114个、教育基地9个。联合市社科联、市文联编辑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专栏、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京族篇)、边海文学(民族团结篇)等资料汇编1万余册,聚集全市民族文化,共建共有精神家园。
抓标杆化,共捧“聚心盆”。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明确紧扣主线、筑强阵地、创新载体、建好品牌、促进融合等5项创建基调,严格落实“以海边山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统领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以沿边和沿海两条示范长廊为引领,注重发展地方特色,进一步挖掘更多特色亮点融入创建工作。近年来,深入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基层党建“强基固边”和“边境党旗红行动”、积极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国门文化大院”等项目建设经验分别获得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的肯定。东兴市等19个县、镇、村(社区)、园区创建成为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单位,东兴市交东村获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大力推行“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涌现出“党建引航、军民融合、兴边富民、守海固边”的东兴市海上守碑护边党支部,军民共同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海上长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在边境地区打造一批“国旗街”,成为各族人民爱国卫疆的靓丽风景线。打造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服务中心,探索创新民族宗教领域公共法律服务的新模式、新措施。全市涌现出“一家三代四人四十年如一日守哨所”的“全国爱国戍边楷模”陆兰军、致力于边境地区学生国防教育的“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黄永腾、默默坚守大山20余年的“光明守护神”黄春强、黄春宁“电工两兄弟”等一大批爱国卫边、爱岗敬业、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
抓法治化,共织“贴心网”。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着力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结合平安防城港、法治防城港、“八五”普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等,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使得“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民族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了一网通办,依法维护民族地区群众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民族领域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监督体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控,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节庆、婚嫁、丧葬等方面的传统习惯、风俗信仰,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全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