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州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坚持高站位谋划,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全州县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发动全县社会各界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常态化创建工作格局。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议题,以召开县委常委会、全县民族工作会议等形式,学习传达全国、全区、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示范带动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坚持文化铸魂,促进各民族千籽同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全县各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县普通话普及率96.8%。充分利用标语标识、电视报刊、“三微一端”和文体活动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刊登专栏60期,发布各类创建信息65000多条,发起倡议活动4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三下乡”活动26次,文艺演出90场次。充分依托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主阵地,组织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坚持发展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殷殷嘱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大改善巩固和增进民族大团结。东山和蕉江两个民族乡的13个贫困村、1781户6556贫困人口与全县如期脱贫摘帽,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要求。持续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倾斜,支持东山发展高山特色产业,建设金槐和油茶基地1.6万亩,壮大云雾茶产业,创成瑶乡云绿和阿牛哥两个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开发风电新能源产业,投资4.9亿元的六字界风能发电项目于2019年底并网发电,年创利税400万元;支持蕉江发展红堤、罗汉果、百香果、中药材“四大产业”, 投入3000万元开发建设广西临山殿中草药种植基地2000亩,惠及农户1500户,实现特色产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做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成功创建自治区“绿色村屯”13个、“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4个,全州成为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
坚持交流互嵌,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分别在咸水、东山等地设立8个社区之家,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在 8个易地集中安置点建立民族之家,着力做好“六到”保障体系,为各族居民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条件。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联谊交往活动,办好东山和蕉江两个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祝活动。深入推进“青年之家”建设,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石榴花开青春梦”同心营实践交流活动;引进2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持续开展返乡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扎实开展与新疆各族青少年“书信手拉手结对子”跨区域帮扶交流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定“五个认同”。坚持“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在旅游景区景点升级中嵌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 全县20家A级以上景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域覆盖,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坚持规范治理,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强化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提高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建立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强化民族领域风险监测分析,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信访制度,全面推行县领导包案的“4333”信访工作机制,推动实体化解信访积案91件,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