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靖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边境治理、民族经济和安置点民族交融交流三大“主阵地”探索“边民永赖”的民族工作治理“精准”路径,有效提升边境民族治理、边民富足、搬迁融合度和居民满意度,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边境民族工作治理新格局。
边境“精准”治理提升边民幸福度。健全市、乡、村、屯四级统战工作之网,调整充实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宗教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抵边统战”的“四级边长”制度,及时掌握边境地区服务对象的纪律动态、思想动态,形成民族宗教动态及时掌握、及时反馈、联动解决的工作格局。分级制定边境乡镇、村屯抓民族宗教工作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列明列细边境乡(镇)、村(屯)工作14项重点任务清单和29个具体工作清单,明确工作责任到“四级边长”。实行分级调处,综合施策,小事件由所在村屯边长调处,一般事件由乡镇政府组织调处,疑难问题由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调处;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事件,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进行联合调处,制定调处方案,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边民“精准”发展提升社会满意度。瞄准靖西边境贸易福利,大力推行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落地加工”模式,充分调动双边参与互市贸易积极性。截止目前,成立边贸合作社24家,社员1.173万人,边民互助组114个,参与互市贸易人次达2.5万人次,有效助推边境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富裕。瞄准边民享受政策福利,对户籍地在0—3公里范围内且在抵边县(市)就读符合资助政策的普通高中、中职生给予免除学费、学杂费、发放助学金,对于户籍地在0—3公里范围内的大学新生符合资助条件的给予大学新生入学补助,对于0—3公里范围内幼儿园就读的学生符合资助条件的给予免除保教费。今年以来,为共发放资助资金3445.273万元,受助5.9万人次。瞄准边境民生项目建设福利,加大边境地区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2023年,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打通产业路30余公里、联通“农利水”49.4处、落实“民生电”16处、增设“共享塔”13座,让群众享受更多“边界治理”红利。
安置点“精准”施策提升搬迁融合度。为促进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在“老乡家园”安置点成立了康城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妇联、团委、工会、警务室、物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实行“楼栋管理”和搬迁户居住证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社区民族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目前,康城社区下设8个党支部1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06名。社区“两委”13人,设有楼长32名、单元长64名。推选10位纠纷调解员。在小区律师、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及德高望重的居民中推选多名纠纷调解员组成“法治人才库”,轮流坐镇调解室免费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和调解等服务,助力法治观念意识入脑入心。评选50个五星文明户。每年根据治理重点更新评价指标,年底集中评选表扬一批五星文明户,挂设标志牌,在节日慰问、民事代办等方面提供便利支持,实行“能上能下”机制,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留下一段段家人里、邻里间相互勉励的德治佳话。培养100名“线上”志愿者。依托新媒体搭建线上志愿服务平台,发动学生、社工、业主等加入“线上”志愿者队伍,通过线上收、线下办为居民尤其是留守群体提供“菜单式”服务,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