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港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易地安置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助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打造新时代互嵌式幸福社区,不断提升各族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增后劲。建立健全易地安置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安置区成立社区合作社,运用“合作社+企业+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激活产业的发展活力,扩展产业发展的市场渠道,促进安置区产业健康发展。优先安排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易地搬迁后扶持项目,大力培育发展安置区后续产业,推动产业助力搬迁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如,平南县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22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为16924.24元,较2021年增加15.24%,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6.5%的增速高8.74个百分点。
二是强化就业帮扶稳收入。建立健全安置区就地就近就业机制,通过“村民合作社+企业+搬迁户+基地”模式,在安置区周边建设扶贫车间等,为搬迁群众提供就地就业岗位需求。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帮扶专项活动,搭建用人单位与搬迁群众“面对面”对接平台,联合技工院校对搬迁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免学费政策和培训补贴政策。积极落实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发挥“小额信贷”扶持作用,拓宽服务对象和辐射范围,优化创业就业环境,激励带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安置区职业指导13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次,开展现场招聘会10场,受益搬迁群众6000余人,全部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目标。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促融合。狠抓易地安置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搬迁社区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安置区人居环境,营造生活便利的社区环境,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九个中心”功能作用,满足搬迁群众“一站式”服务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我市1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及周边新建和改扩建配套学校27所(小学12所、初中15所)、医疗机构共18所(卫生室5所、卫生院13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个、警务室7个、休闲健身器材(场所)11个。今年以来,累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汇演38场,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42次,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等活动13场,对搬迁群众开展义修、义诊、义剪、义演,受益群众达3万多人次。
四是强化精细化管理保和谐。在安置区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将政治坚定、工作务实、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党员选入社区党支部领导班子,发挥党支部聚民心、强信心、筑同心的作用,以“党建+民族团结+社区治理”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一部一会一社”(党支部+老乡家园管委会+合作社)管理模式,推行“服务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构建“一网统筹、事事入格”全科网络管理服务工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安置区精细化管理,推动安置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安置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动运行机制,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通过民族法律法规、民法典、消防安全等普法宣传,强化法治建设,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