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中央、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五项举措”,突出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贯彻落实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有效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坚持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全市民族工作,充分发挥市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市民族工委、市创建办的统筹协调功能,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二是做到“两个纳入”。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和巡视巡察重点内容。三是落实“五个一”创建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均成立了一个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份创建工作方案、组建了一个创建工作专班、细化了一份创建任务清单、建立了一套保障机制,进一步夯实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基础。四是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创建。市委常委班子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调研指导创建工作,有力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党支部重视、策划、组织开展创建工作,各级党组织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最坚强的堡垒。五是充分发挥好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各级各部门将民族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部署谋划,增强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合力。
实施“四大工程”,突出高质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梧州市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分层精准实施“四大工程”,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面向“关键少数”实施头雁工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各级主体班教学专门课程,累计举行78场,覆盖全市各级领导干部4630余人,确保全市民族工作政治方向正确。面向干部职工实施群雁工程,全市共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场宣讲下基层活动3231场次,受众达36.7万人次,推动全市上下形成强大合力,各行各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开展创建。面向社会实施浸润工程,在乡村、社区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艺术表演147场,观演人数超14万人,做到有形有感有效。在《梧州日报》开设“书记谈民族工作”专栏,全市各级各行业共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视频100多部,与三月三杂志社合作创作56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梧州故事,出版了专刊,在全市营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面向青少年实施种子工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活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青少年心中。
突出五大特色,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亮点缤纷。围绕测评指标,精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据国家民委制定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测评指标细化工作措施,细化151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建立扁平化的沟通联系机制,实行红黑榜通报制度,合力高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是打响六堡茶产业牌,将创建工作与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茶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茶产业发展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充分发挥六堡茶作为海内外华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纽带桥梁作用,在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打响岭南文化牌,以“融”的理念挖掘岭南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打造了“融在岭南,梧限精彩”品牌。充分结合红色文化、狮舞文化、粤剧文化等培育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藤县狮舞”:舞动在岭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等4篇文章登上《中国民族报》。三是打响省际共建牌,与广东云浮市签订粤桂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长廊合作协议,多领域开展粤桂省际共融共建卓有成效,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成为粤桂共融发展的典范。推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融发展品牌。四是发挥区位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融。以产业为基,大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梧州与经济带沿线城市融合发展。以文化为媒,加强粤港澳文化交流互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一江清水为纽带,多领域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卓有成效。五是聚合力出亮点。常态化实施“三项计划”,打造一批“三项计划”示范项目。多部门联合创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人民法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站”等示范品牌。“城乡少年手拉手 石榴花开共成长”、民族产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六堡茶产业促各民族共融发展等3项工作经验获国家民委采用并在其官网报道推广。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