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港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创新创建方法,打造“和为贵文化工程”“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红格善治工程”三大品牌,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呈现出各族人民乐相融的喜人景象。截至2023年8月,全市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19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142个,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1个,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2个,示范单位48个。
强化政治引领凝共识聚力量。贵港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专题监督检查;市政协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委员行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常态化落实“两个纳入”。充分运用绩效考评“指挥棒”,推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颗红心守望共有精神家园。突出“培铸”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贵港市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众多。利用红色文化浸润人心,依托中共广西省“一大”旧址、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黄大年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大力宣传黄日葵、谭寿林、陈岸、黄大年等各个时期革命前辈、“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创作《葵花向阳》《谭寿林》《少年黄大年》等一批红色题材、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其中,桂平市以广西第一个共产党员黄日葵的革命事迹改编,倾力打造了该市第一部大型音乐剧《葵花向阳》、红色历史音乐剧《国难书生》和纪录片《韵味桂平》获自治区专项文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的作用,形成“线下线上”融合宣教全覆盖,在公共场所持续滚动播放宣传标语或视频,多渠道宣传推广“道中华”品牌,持续举办15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建成6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心文化载体)。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和为贵”文化节持续举办,2021年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挖掘桂林郡遗址和罗泊湾汉墓群等历史文化,展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举办了高规格的贵港市“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港实践”专题研讨会,结合地方实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规模理论探索;成功举办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第十五届运动会,展现贵港“运动之城、休闲之都、秦汉古郡、千年荷城”的良好形象。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起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万众一心创造“共富”甜蜜生活。贵港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主动融入全区、全国发展全局,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深入推进五大振兴,全市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3%,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积极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引领各族群众携手共建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桂平市、港北区荣获2021年“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城区)”称号。狠抓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绿色智能家居和高端板材、新能源(智能)汽车及电动车、纺织服装、绿色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五个千亿产业集群。覃塘区绿色家居、港北区两轮车产业集群上榜工信部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港产城融合先行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新能源电动车出口打开了泰国市场,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2022年度市县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中,贵港市评为“好”等次,位列全区第2名,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045.14元,增速为12.9%。2022年以来,桂平市蒙圩镇曹良村等7个乡村入选自治区乡村振兴领域年度特色案例。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2022年,全市民生支出247.3亿元,增长5.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0.6%。全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5.4%、18.9%。2022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4张,同比增长14.15%。其中,平南县每年把80%以上的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累计新增学位2万多个、新增床位5000多张,着力解决好“七位一路一市场”等民生问题,平南县连续4年获评为全区市县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好”的等次。覃塘区获列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先行创建区。
同心协力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石榴花开情相融。贵港市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完善各族群众平等进入市场、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协力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将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综合管理体系,在城市社区、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红色一家”“先锋物业”等品牌,引导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港市深入开展跨区域协作,促进东西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南县与梧州市蒙山县、藤县、来宾市金秀县的“三市四县”区域协作构架基础上融入贺州市昭平县、桂林市荔浦县结成“六县联盟”;港北区与广陵区建立东西部城市城区跨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径、新载体;港南区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签订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框架协议……建立互通联动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强化合作措施、扩大合作成效,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扩面。7月31日,扬州广陵·贵港港北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红石榴”夏令营活动在广陵区正式开营,来自贵港市港北区的26名各族青少年学生与广陵区青年学生共同参与,积极促进东西部青少年交往交流。深入实施 “三项计划”, 2022年共打造17个市级以上“三项计划”试点示范项目,240多万人次参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市委统战部与澳门广西社团联合总会及澳门广西青年联谊会举办“同心共筑中国梦·贵澳同胞一家亲”活动;大力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港北区在100所中小学校打造“荷城红烛 育人先锋”品牌,组建中小学城乡教育教学联盟,每年举办城乡“手拉手”交流活动50多场次。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条件。积极搭建招聘服务平台,2023年上半年,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8场次,参加招聘会企业共1983个(次)。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全市 10个镇(村)获“广西第一批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乡镇”称号。举办广西人游贵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等活动,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4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51亿元。
小网格大合力善治善成促和谐。贵港市通过创新实施党建引领网格管理“红格善治工程”,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22年6月以来,全市公安系统创新推行综治网格与警务网格“双格融合”机制,将社区警务职能深度融入综治网格治理,整合公安派出所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网格力量,打造以“一网三防、双格同频、五融十联”为主要内容的双格融合共治体系,实现网格治理专群结合、优势互补、刚柔相济、减负提质。通过建立市、县两级网格综合指挥中心,实行网格扁平化响应管理,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成员网格包联责任,建立“采集上报、分析受理、分流交办、问题处理、核查结案、评价反馈”的网格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处置网格治理事项。多年来,贵港市没有发生违反党的民族政策或影响民族团结的案事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