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社区是江州区唯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汇聚了江州区共计1793户6532人搬迁户。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重要指示精神,江州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为目标,在兴和社区创新推出“四心”——红心、热心、暖心、放心服务模式,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一、党建引领,红心服务有热度。
兴和社区党支部从“组织建设、服务保障、基层治理、后续帮扶”入手,打通安置点服务“最后100米”。一是建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班子成员,建强安置点工作队伍,常态化储备2名发展党员,2名村级后备力量,为安置点后续扶持赋能加力。二是党性教育强服务。细化“书记抓、抓书记”双向工作机制,抓住关键,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三是联建活动常开展。以基层党建“五基三化两创一品牌”提升年为契机,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争取爱心企业、机关单位等支持,利用六一儿童、端午、中秋、国庆、重阳等节庆开展“固定党日+”技能培训、走访慰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送温暖活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互动。
二、稳岗就业,热心服务有温度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现“搬得出、住得下、富起来”的目标。一是安置点党组织按照先就业、再择业、助创业原则,全力抓好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今年引导10余户搬迁户通过承包土地种植10余亩甘蔗、租用1000平方米厂房养鸡、鸭、猪。二是通过新和镇零工超市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准“点对点”送岗服务,实现各族群众“家门口”个性化、多元化就业需求。今年帮助79名搬迁群众顺利到湘桂、华绿、兴嘉农等企业就业。6名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范围涵盖汽车美容、家电维修、服装、餐饮等。社区党组织用实际行动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
三、共融共生,暖心服务有广度
一是兴和社区围绕打造空间互嵌模式,各族群众不分先后、不划区域共同摇号选房,壮、汉、瑶、苗等各族群众在同一小区不同楼栋不同单元互嵌式混居杂居,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互动。二是社区党员干部面对各族搬迁群众对新环境不适应、新电器不会用等问题,社区党员干部坚持手把手教、一对一带。从教群众如何使用充电桩,到帮助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增收致富,他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帮助各族群众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生活。三是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为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社区利用节假日、民族传统节庆等关键时节,在安置点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区环境大整治、文明实践等活动,动员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促进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各族群众沟通和交流,让搬迁各族群众从“小家”融入“大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强化治理,放心服务有深度
兴和社区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以社区治理为抓手推动各民族互嵌共融。一是创新推行“农事城办”为民服务模式,先后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百事帮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等各类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强化社区治理,有力推动社区各民族群众在兴和社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二是成立集信访、维稳、调解于一体的接待中心,党组织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今年以来,由支部、居委、居民代表组成的人民调解团队、治安巡逻队已成功为各族居民调解烦心事、揪心事80余起,营造了党群一心、邻里和谐的浓厚氛围,在社区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