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象州镇花山社区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450户174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27,占比81%,有壮族、瑶族、土家族、仫佬族、苗族等10个民族群众居住。该安置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三网融合”工作模式,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老乡家园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绘就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进步的美丽画卷。
织牢基层组织网,党建引领聚力民族团结。该安置点把党的组织建设与民族团结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优势。一是建强组织架构。构建“社区党总支—居民小组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家”的管理服务模式,搭少数民族群众的“连心桥”,强化楼栋长为主,楼栋党小组为辅,居民小组党支部为依托,社区党总支为主导,整合综治、志愿者等网格管理,严密基层组织网,以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目前老乡家园共有20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7人,设立1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24名楼栋长,有效提升党建引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管理水平。二是强化服务管理。在社区组建团委、妇联、工会等机构,并组建产业带富、矛盾纠纷调解、文化娱乐、治安巡逻等队伍,为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同时由社区设立老乡家园管理中心,聘请保洁、门卫、电工等对小区进行管理,设置安置点警务室,加强日常巡查,提高见警率,有效提升各民族群众安全感。三是加强联建共建。老乡家园党支部经常性联合县直机关党支部开展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 “古郡先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点亮群众微心愿”活动,通过“微服务”“微实事”解决身边群众的“微心愿”“微诉求”,共开展了8次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少数民族贫困户64个微心愿,让各民族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引导各民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织牢就业产业网,致富增收聚力民族团结。将安置点各民族群众致富增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重要体现。一是着力搭建就业平台。认真落实“四个精准”(精准摸清劳动力底数、精准开展就业培训、精准开展岗位推荐、精准安置就业岗位)的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就业服务保障基础。安置点成立就业服务小分队,由支部书记任队长。依托已成立的就业创业服务站,采取“服务窗口+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运行模式,整合党员队伍力量,引导各族群众公平就业,实现增收。二是着力开展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深入开展摸底排查,紧扣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和市场用工需求,不定期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免费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搬迁户掌握1-2门实用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的目标。截至目前,安置点共举办了中式烹饪、育婴师、电工培训等5期劳动技能培训班,150名少数民族搬迁户得到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三是着力实现转移就业。通过对脱贫户进行精准摸排,对有转移就业意愿和有能力的各民族搬迁劳动力,加强就业服务宣传引导。定期邀请人社部门和企业开展“春风行动助就业”活动,确保各民族搬迁户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实现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目前,搬迁户实现转移就业361户900多人。四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通过探索“支书引带、群众参与、特色发展”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创办全区首家社区托育中心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花山社区集体经济项目为老乡家园各民族群众提供30个就业岗位,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2023年继续扩大产业规模,优化托育中心管理,力争今年集体经济再次突破50万元。
织牢公共服务网,融入发展聚力民族团结。以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促进搬迁户尽快融入城镇生活,推动各民族群众和谐共处。一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老乡家园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绿化、亮化、道路硬化、供电供水、排污排水、篮球场、文艺舞台、充电桩、停车棚、自来水加压等配套设施齐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该安置点位于县城主干道路旁,交通便利,在社区内有花山小学、县民族中学、镇卫生院、县妇保院、花山市场和多所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各民族群众创造了上学、就医和生活服务的便利条件。二是建立问题化解闭环机制。明确党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情信息收集员、和谐稳定促进员、推动发展引领员”的“四员”定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员时刻都在身边。对于小网格收集到的问题诉求,党员和党支部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逐级上报解决,实现“人在网中行、力在网中聚、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7条,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56个,其中网格员自行解决问题达35个。三是推动党群自治管理。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居委、协会、业委会及其他自治组织参与治理的协同机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引导党员带领群众参与“大党建+小网格”小区自治,共同协商解决公共服务、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等网格内事务,推动群众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提升群众安全感。此外,安置点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文艺晚会、“三月三”游园等搬迁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明意识,进一步融洽邻里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植于搬迁各族群众的心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