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市通过“微行动”,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是完善“微设施”。因地制宜,全市144个村(社区)利用公共空间建设诗词长廊、楹联、石刻、照片墙等“微设施”,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资源集成、文化产品创作、文化符号筛选、文化标识呈现、文化精神升华,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视觉化、符号化、功能型、体验型文化设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形化、实物化、大众化,各族群众通过参与文化建设行动,找到共同点、激发共鸣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是聚焦“微服务”。在各村(社区)搭建微型服务综合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平等社会保障、司法调解、低保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一站双长”(党建网格长、综治网格长)作用,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辖区和谐稳定。实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双向服务”和“双向管理”,让各民族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的社会服务,不断强化党群服务中心为民、便民、安民、乐民的功能,确保外来流动人口“融”得进村(社区),做得了知心朋友,成得了和睦邻居,提升村(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搭建“微舞台”。把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完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街区、公园等功能,为村(社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周末,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让各族群众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畅叙邻里情,深切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四是创建“微联盟”。探索“企业+”“学校+”等共创共建、联创联建模式。组织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开阔视野,增进交流。邀请专家、学者到村(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报告、讲座100余场;以“需求点”为牵引,精准摸排供需信息,靶向施策,开展“点对点”送工服务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