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龙州县针对“白天群众务工忙,傍晚干部下班、群众收工回家”的“时空错位”现象,以“电视夜校”为载体,创新实施“电视夜校+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的解纷工作法,打造村级“一站式”矛盾调解工作站,破解民族地区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矛盾纠纷发现难、调解合力弱、纠纷易反弹等问题,实现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过程化解、末端治理”的良好效果。龙州县连续20年无“进京赴邕”非访案件发生,连续17年荣获自治区级“平安县”称号。今年11月,“电视夜校+”解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一、“电视夜校+普法宣传”,破解边境民族地区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为切实破解边境民族地区群众信访不信法,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等难题,龙州县推行“电视夜校+普法宣传”,抓准“三式三法”让法律知识走进村屯,引导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学法、用法。一是专栏定制式普法。聚焦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基层矛盾纠纷、边境涉外纠纷等突出问题,开设电视夜校普法专栏,以通俗易懂的本地壮话及山歌对唱等方式,围绕反走私、打击“三非”、民间借贷、婚姻家庭、涉外矛盾纠纷等内容制作成普法宣传片,并在全县边境村屯常态化播放,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法治意识。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开设普法专栏宣传60多期,受教育群众约9万人次。二是群众情景式议法。结合电视夜校所观看的普法宣传知识,由村屯党组织书记或驻村第一书记主持,组织群众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2022年以来,全县开展讨论60多场,解决普法教育“入耳、入脑、入心”问题。三是小分队宣讲式护法。充分整合政法、检察院、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门人员组建政法宣传小分队,通过在电视夜校举办法治讲堂、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公安民警现场讲解等形式进行全方位普法,拓宽、拓深群众法律知识面。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宣讲活动60多场次、公安民警现场讲解3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2万份,将普法宣传送到群众身边。
二、“电视夜校+把脉症结”,破解边境民族地区群众纠纷发现难的问题。为及时发现矛盾纠纷苗头,龙州县推行“电视夜校+把脉症结”,通过“三脉”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摸清群众所愁所急、所盼所愿,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倾听”。一是现场问脉。在电视夜校现场开展“系民心听民声解民困”接访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主动沉下心来、俯下身去面对面倾听群众反映的问题,对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即刻当场解决,对暂无法解决的问题分类建立工作台账限时解决。2022年以来,累计收到群众反映矛盾纠纷2300多件,当场答复解决1600余件。二是线上把脉。在小区、村屯内公开栏张贴“广西政法”企业微信平台二维码,在电视夜校上引导群众使用“广西政法”微信平台上报需求,负责人收到信息后现场核查,视情况上报相关部门或就地协调处理,打造矛盾纠纷一键上报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2年以来,平台收到上报事项共3391件,已办结3387件,办结率99.88%。三是网格寻脉。组建一支由804名党员干部和1458名网格员组成的“双员”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走访,主动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调处纠纷。在电视夜校上公布“双员”信息,方便群众随时能找到对应的网格员和党员干部及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22年以来,“双员”服务队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并化解矛盾纠纷1430件。
三、“电视夜校+诊疗断灶”,破解边境民族地区部门间工作合力弱的问题。针对有些单位之间化解矛盾纠纷协作不力、主体单一等带来的难题,龙州县推行“电视夜校+诊疗断灶”,形成化解合力。一是纠纷主体“自诊”。充分发挥电视夜校普法专栏作用,将农村地区、边境民族地区典型的矛盾纠纷化解事件制作成“接地气”的普法案例,通过电视夜校以案警示、以案释法,实现纠纷主体“自我诊疗”。如,上龙乡民权村苏某保在电视夜校栏目上观看了邻里纠纷化解的案例后,主动请求村委协调其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经双方现场丈量明确宅基地界线,当场拆除私建围墙,双方握手言和。二是属事部门“会诊”。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别,组织相关部门将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机制拓展延伸至电视夜校现场,变“单一接诊”为“集体会诊”,提升矛盾纠纷调处效率。2022年全县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率同比上升15.31%、成讼率同比下降8.17%、信访率同比下降11.31%。三是群众参与“互诊”。引导易发同类纠纷的群众在电视夜校互相开导、互商对策、互解问题。
四、“电视夜校+疗效回访”,破解边境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易反弹的问题。龙州县领导干部主动转变工作作风,依托电视夜校推行矛盾纠纷“疗效回访”,把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下访”,将电视夜校打造成矛盾纠纷“终点站”。一是定点回访。每期电视夜校栏目结束后,各级领导干部在夜校现场回访矛盾已化解的当事人,倾听群众反馈,了解已化解的矛盾是否存在遗留、遗漏问题,及时答复群众疑问,实现“当天访、当天事、当天办”。二是上门回访。对未参加电视夜校的群众,领导干部主动上门家访了解群众对纠纷化解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和改进建议,并整合吸收优化矛调工作方式。三是住村回访。对在回访中发现有反弹苗头的纠纷,参加夜校的领导干部延长住村时间,与群众同吃同住,调查突出矛盾、找出问题症结、商议解决方案,直至问题解决。五年来,全县领导干部累计参加电视夜校并住村夜访1万多人次,解决1.3万多个矛盾纠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