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县情实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促进就业增收做深做实做细,通过促进就业供需匹配、深化就业技能培训、创新权益保障机制,打造全链条零工服务体系,在多管齐下稳就业促创业中不断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互嵌交融,有效推动昭平各族群众共居共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一、建设零工“小市场”服务各族群众就业“大民生”
采取“人力资源+企业+择业人员”方式,探索打造“1个市场+3个零工大队+10个零工驿站”模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累计输送各族就业人数39052人次。一是建设“1个市场”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零工市场,线上依托“广西数智人社”大系统,运用“昭平零工”小程序和“昭平县微就业”公众号、昭平公共招聘网零工信息(灵活就业)专区,免费提供求职招聘信息登记发布、人才培训等服务,线下设立招聘摊位27个,推动零工供求信息“线上线下”同步采集、动态更新、高效匹配,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截至目前,累计86个用工单位入驻线下零工市场283个用工单位发布线上招聘信息,推荐零工岗位4万个以上。二是组建“3个零工大队”即组建大脑山茶叶基地、鹊鸣春茶叶基地、家政服务搬运车队。根据零工市场反馈的用工需求,3个“零工大队”订单式组织零工人员到本大队辐射范围内的茶叶基地、家政公司务工,解决活找不到人或人找不到活的矛盾。三是建立“10个零工驿站”即在全县1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立零工驿站,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搬迁户人员待就业信息库,积极对接县内企业、帮扶车间、茶叶基地等收集招工信息并及时向搬迁户宣传推荐,为搬迁户到企业、基地、园区等务工牵线搭桥。每月定点定时在乡镇举办“圩日招聘会”,常态化服务乡镇及安置点群众和用工主体。截至目前,推荐就业人员7352人次(其中脱贫人口2714人次),实现搬迁户1户1人以上就业。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各族群众就业“底气”
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不断提升其能力素质,促进稳定就业。一是跟进式培训,实现培训上岗。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为待工时间长、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单独建立台账,建立“零工岗位库”和“零工人员库”,结合待就业零工特点,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跟进式培训,通过组织各类招聘会、直播带岗、上门送岗等活动,促进供需匹配对接,促进稳定就业。二是订单式培训,实现专业对口。依托零工市场大力开展定岗、定向的订单式培训,培训课程设置结合零工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采取小规模、多批次方式开展,对零工人员开展茶叶种植、家政、厨师等群众意愿强、就业预期好的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群众“点单”。三是升级式培训,实现技能提高。推广“岗位+技能+零工”培训模式,针对有一定技能技术基础的零工人员,通过“就业技能提升”计划,开设茶艺师、保育员、电工等初级、中级培训班,帮助零工人员获取专业技能证书,增强择业积极性和主动权,改善就业稳定性、连续性,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自零工市场成立以来,累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151期,其中培训脱贫人口1702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064人次。
三、强化权益保障为各族群众好就业、就好业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就业权益保障机制,打造“零工+”服务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做好零工群体权益保护工作。一是“零工+法律援助”模式。充分利用广西首个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暨“阿宝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品牌优势,在全县12个乡镇的“阿宝调解工作站”延伸设立零工劳动维权窗口,引入司法、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专业工作力量,“零假日”免费为零工人员提供劳动(劳务)纠纷调解、法律宣传援助等权益保障服务。同时,通过开展就业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引导用工方合法用工,增强零工人员维权意识,让零工人员就业有门路、服务有平台、权益有保障。截至目前,共提供法律援助36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8起,成功调解8起,调解成功率达100%。二是“零工+监督保障”模式。聚焦用工信息虚假、薪资支付保障、劳务纠纷等问题,对入驻平台人员组织开展条件资格审查。凡零工想在平台发布信息的,平台会链接公安部门进行身份核实,防止人员虚报信息。公开服务制度、热线和投诉举报方式,严厉打击黑中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恶意欠薪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和消除就业歧视,维护零工人员合法权益。三是“零工+爱心驿站”模式。关爱户外工作者及零工劳动者,免费提供饮用水、雨衣雨伞、应急药箱等暖心服务,营造零工驿站温馨港湾。同时,考虑到灵活就业群体的特殊性,零工市场专门配备一些专业性较强、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工具,如冲击钻、云梯等,实行免费租借,用于零工应急使用,减少零工因缺乏专业工具而无法揽活的困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