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凌云县五个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各族群众所思所想,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在社区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切实提升辖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以基层党建激活基层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各社区根据楼院户数、各族群众居住情况,设置治理网格,选配熟悉辖区情况工作人员,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网格,健全各族群众联系制度、矛盾纠纷调解等制度。配备社区法律顾问、建立为民服务微信群,主动征求意见建议,实现民主议事多元化,做到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定,使得各民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网格员、常驻社区党员干部为骨干,组建先锋示范队伍5支,辐射带动广大党员、大学生、非公经济人士、社区各族群众和团员青年及辖区学校等社会力量,把各类基层组织和社会群体力量团结凝聚起来,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社区对各民族群众关注的邻里纠纷、跑冒滴漏等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有效破解社区各民族群众“烦心事”。
文化融合,以邻里相助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孵化培育了社区老年协会、创业者协会、乡贤理事会、志愿者协会、舞蹈队、红歌队共10家社区社会组织。维护各民族群众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同在社区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积极整合资源,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由社区党员组成“政策”宣讲团,深入开展讲“红色故事”、“身边民族团结故事”、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150余次,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开展“邻里互助”、“公益服务”100余次,“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90余次;开展包粽子、制月饼、暖重阳等“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60余次,外嫁女回娘家活动5场次,不断丰富各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大型义诊、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延伸宣传触角,扩大知悉范围,提高群众参与度。开设儿童游乐场所5个,开展社区文化传承、书法、绘画、舞蹈等融入日常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0余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
服务共享,以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共惠共荣。利用群团服务窗口,推动各民族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均等化服务,开通“帮着办”、“延时办”、“上门办”等服务。坚持决策同商、问题同解、落实同抓,实现“小事不出户、琐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各社区积极搭建教育引导、管理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宣传、纠纷化解、扶弱济困等平台,延伸服务触角,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通过微信平台、入户走访、召开大会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听取民心民意,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定期议事协商,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创业、户口迁移、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提升办实事能力,为各民族群众排忧解难,推动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持续做好共管共荣、劳动就业、健康卫生等各项民生服务事项,开展“石榴籽”志愿服务活动140余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