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凌云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各族青少年提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空间,有效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抓实思想铸魂,筑牢思想根基。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五个认同”为着力点和切入点。依托“青年之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帮扶,着力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试点示范项目。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思政课,辐射带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组织各族青少年广泛开展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团、队日活动,“书香润同心”、主题演讲比赛、“手拉手”结对交流、社会志愿服务交流活动等,让各族青少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青年大学习”“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等项目品牌,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等主题宣讲活动共计100余场,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充分发挥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作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带领各族青少年走进凌云民族博物馆、凌云纪念碑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0余场次,切实增强全县各族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
丰富活动载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开学第一课”、“思政大讲堂”活动,同唱民族团结歌曲、讲民族团结故事,“日行一善 争做好少年”学生手抄报展评,2023年凌云县中小学师生运动会等活动50余场次,447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全过程。举办2023年中广核一凌云县少数民族白鹭班“白鹭夏令营”研学活动6场次,350余学生赴四川、深圳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250余节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200余次,在学习制作各类宣传栏、展示牌、标语、同心文化墙、同心文化廊道等500条块。依托凌云县博物馆、中山纪念堂、茶山金字塔景区、浩坤湖景区开展各类主题研学活动250场次,接待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150名青少年参与澳门青年学生到凌云县开展参访交流活动,有效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统战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学校教师、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等交流活动,全面加强服务各族群众的帮扶工作。从农村致富能手、经商能人等人员中新发展青年党员177人。开展“红领巾奖章”评比、实施分批入队,发放新队员红领巾2000余张,增强少先队员荣誉感。
抓实文化浸润,志愿服务聚力同心。广泛开展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志愿者服务交流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投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办好“石榴花开新征程”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和“石榴花开成长路”等活动。开展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千乡万村好青年”培育工作,“希望起航”行动、“千校手拉手”交流活动等,稳步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支教团”等工作。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青”字号行动15场,发放爱心物资价值15万元,服务青少年达到3262人次。推出“伙伴领航站”青少年陪伴辅导服务、青少年兴趣小组、心理沙龙、拓展学习及红色足迹研学等项目。鼓励各族青年学生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双招考试,拓展学生成才渠道和发展空间,就业率超98%。深化“芙蓉学子”“东润启航奖学金”“幻方助学计划”“闽都嘉庚班”等助学行动,资助991名家庭困难学生助学金136万余元。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为青少年提供各乡镇、县直各单位153个实习岗位,组织动员111名大中专学生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激发大学生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文化自信、认同感和凝聚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