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共有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25个,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620人,其中800人以上大中型安置区16个,800人以下的小型安置区9个。近年来,该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巩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为契机,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全过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至2023全市涌现出一批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一、围绕“一个主题”,高起点谋划和精心组织安置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贺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高起点谋划和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印发了实施方案,做好制度安排,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做到“两个坚持”,夯实创建基础。一是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夯实群众基础。搬迁群众是创建的主体,他们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指导,统筹发挥好安置区各类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形成公共服务全覆盖,为各族搬迁群众提供贴心、热心服务,深受搬迁群众欢迎和广泛赞誉。二是坚持部门协同参与,夯实组织基础。由民宗、生态移民、组织、宣传等部门作为创建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上下联动,积极参与,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局面;全市派驻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78人,配足配强管理力量,在组织上保障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抓“五化”增“五感”,确保创建工作全面落实落细。
一是抓“标准化”管理服务,增加“获得感”。推行“党建引领+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市25个安置点已全部成立了基层党组织,配足配强工作人员,现有党支部委员会成员148人。坚持党建引领社区管理服务,加大搬迁群众党员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建基础。构建“乡镇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小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管理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安置区“九个中心”等管理服务组织的职能,建立健全“事有人管、活有人干、难有人帮”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党建带动团建、妇建以及各类服务管理组织的建设,规范安置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事项,采取线上线下办理,提升服务效能,在安置区办结所有请求事项,兑现所有的政策补助,服务群众“关怀到户、精准到人”,最大限度让搬迁群众在小区生活得有底气、有品质、有尊严,享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是抓“精准化”就业创业,构筑“财富感”。把就业创业作为后续扶持重中之重工作,抓实做细。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投资300万元开发建设“贺州移民就业吧”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做实“劳动力”和“用工需求”两本台账,做细人岗匹配,实现搬迁群众精准就业。采取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帮扶车间安排一批、粤桂协作帮扶一批、发展产业带动一批、自主创业引领一批、公益岗位扶持一批等多项措施,促进搬迁群众多元化就业,带动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12296户28469人,占搬迁群众劳动力人口的94.38%,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户均2人以上就业。利用好资金、场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创业,全市共有483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创业促增收,搬迁群众的收入与当地群众收入同步增长,人均收入达14052.35元,同时建立易地搬迁与低保工作衔接机制,及时将城镇安置点的农村低保对象或农村特困人员给予纳入城市救助待遇,增加政策性收入;截止2023年12月,城市低保对象10635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5061.5万元;城市特困对象894人,累计发放城市特困救助金808.5万元,照料护理费249.1万元,让搬迁群众享有满满的财富感。
三是抓“惠民化”设施配套,提升“幸福感”。发挥后续扶持资金作用,全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逐步完善和提升各安置点内路网、围墙、监控、挡雨棚、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配建老年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平价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九个中心”200个;利用安置点周边原有各类学校52所,投入18417万元新建或改扩建学校16所,覆盖全市25个安置点;利用原有医疗机构38所,投入8300万元新建或改扩建医疗机构14所,让搬迁群众好就医、孩子上好学、生活更便利,住得更安心、放心、舒心。
四是抓“专业化”社区治理,增强“安全感”。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稳妥有序推进安置点综治中心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在安置区建设规范警务室,配足配强人员和设备,推进社区警务与安置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设立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强化对各类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力度,及时排查社会风险和处理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市25个集中安置点共设置了警务室12个;全市16个800人以上安置点综治中心全部达到建设规范标准,2022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294件,化解288件,化解率97.95%。
五是抓“多元化”关爱引导,促进“融入感”。做足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文章,在安置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创建,涌现出一批自治区级、市级示范社区。聚焦话搬迁感恩教育、精神文明创建、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开展宣讲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搬迁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加快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截至目前,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420余场次;送文艺、科技进安置区212余场次;高度关爱搬迁青少年成长,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48个,覆盖搬迁青少年10500人;利用“青年之家”“广西青空间”等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在安置区开展“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青年铭党史 五四读书会”、“希望阅读”等主题团日、队日活动300余场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600多人次到安置区开展学生作业辅导、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等志愿活动;组织少年队员参加“石榴花开”同心营活动,促进各民族少年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少年儿童对党和祖国的认可,培养朴素感情;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在贺州新闻网、贺州传媒网和“在贺州APP”开设“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5.3万余份;对特殊群体给予足够的关爱,组织志愿者到安置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志愿服务110余场次;对全市搬迁残疾群众3858人办理了残疾证并发放相关补助资金;有劳动力或者弱劳动力人、残疾人1509人中实现就业888人,残疾人就业率58.85%。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