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百色市坚持以农村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为契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的建设内容,打好“强基固边”组合拳,大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国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兴边富民、强基固边。
健全“一长双联双考”机制,压实“国门”党建政治责任。一是在市县乡村逐级设立边长,由各级党组织书记担任边长,明确职责任务,实行分级负责管理,层层压实边长在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边境社会治理、边境群防群治等方面的责任。二是在市县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边疆治理、联防联控等问题。推行联合大党委工作制度,推动驻边单位与边境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共建联建,联合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成立“左右江党建联盟”,深化边防基层党组织与驻地乡镇、村党组织的共建联建。三是开展“双联双包”工作,落实“一岗双责”,推动建设包抓边境党支部联系点224个,攻坚边境治理突破点12个。健全“双考”机制。把推进“国门”党建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边境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绩效考评内容体系,以考核、考评“硬指标”推动工作“真落实”。
建好用活国门党校,筑牢固边戍边思想根基。一是实施“创国门党校、树戍边先锋”行动,投入2000多万元创建11个抵边乡镇、10所村级、10所屯级国门党校,配套打造烈士陵园、界碑等18个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基地和水果、桑蚕等14个产业基地教学点,开发“红色教育”、“边境治理”、“口岸边贸”、“产业振兴”等4条现场教学精品线路,打通抵边村屯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二是采取“一课双语三阵地”的方式,开展“一节党课”进村寨活动50余场次,组建基层党组织宣讲团,全覆盖向边境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国门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线上平台三大阵地,举办培训班277期,开展第一书记“乡村夜话”等活动200多场次,培训边境党员干部3.3万余人次。三是充分挖掘黄文秀、凌尚前等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开发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党课30多堂,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实景体验学习、清明缅怀英烈等活动200多场次,在边境中小学校每周安排国防教育课2个课时以上。
创新工作载体抓手,提升党建引领边疆治理质效。一是在沿边境11个乡镇63个抵边村统筹打造“边关党旗红”“党群同心•兴边富民”等2条示范带,创建边境治理、产业振兴、口岸边贸、红色教育、集体经济、民族团结等“八大示范区”,重点打造113个特色示范点,培育140个市级示范点,推动2个县(市)抵边村屯党建工作全面达标升级。二是以红旗乡村争创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开展“红旗乡镇”“红旗村”争创活动,强化结果运用,评选结果与乡镇干部绩效奖励、优先提拔、晋升职级和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挂钩。三是壮大激活固边兴边“红色动能”,健全“蓄、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体系,实施头雁论坛、领办项目、导师帮带、擂台比武、学历提升等计划,培育63名抵边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发展党员“扩源提质”行动,2022年抵边村共发展党员178名。实施“文秀先锋号”创建行动,引导党员认领边境治理、产业发展等20多类先锋岗,评选出一批“文秀先锋之星”。
加大政策倾斜支持,提升“国门”党建基础保障水平。一是出台边境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办法,按照高于非边境乡镇10%以上的标准落实边境乡镇绩效奖励。提高边境村“两委”干部报酬待遇,0-20公里边境村党组织书记待遇参照乡镇副科级干部平均工资待遇落实。二是明确规定每年晋升职级、提拔或重用到县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中,边境乡镇干部占比不低于20%。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表现优秀的边境村干部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加大定向村“两委”成员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和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三是全面充实边境工作力量,坚持按边境乡镇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设立边境县(市)“人才储备发展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本县(市)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壮大抵边村干部队伍,增加抵边村“两委”配备职数,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守边固边、兴边富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