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左市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活动各方面,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浸润边疆青少年心田。
推动资源聚合,民族团结教育力量“强起来”。一是不断提升校园建设“硬实力”。通过落实1226万元专项资金抓好四个边境县(市)教育信息化设备采购,重点打造40所边境国门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切实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水平。二是不断提升师资力量“软实力”。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师资培训,2023年以来举办包含民族团结课程培训班4期225人次,切实提升教师水平。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培训工程,以中华文化传承人、文艺工作者和青年教师为主体,组建和培育一批天琴弹唱、壮锦编织、民族体育小组等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和传承人,不断扩充民族师资队伍。
推动课程融合,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学起来”。一是多层次推进中华文化教育,依据不同学段设置各民族知识启蒙、常识、理论政策教育等内容,建立逐级深化的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其中小学高年级、初中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各学段不少于12课时。二是多学科融入中华文化单元,把民族音乐、特色建筑、国学礼仪等元素分别融入音乐、绘画等学科课程,使学科教材和民族文化资源互为素材、互相补充。创新中华体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开展抛绣球、竹竿舞等趣味性强的民族体育项目,在传统体育游戏中增加了体能、竞技元素。三是多类别研发中华文化校本课程,利用本地独有的龙州天琴艺术、壮锦织染技术等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探索开发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四是多形式推进民族团结教学改革,推广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采取校本剧、舞台剧、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在读、思、演、练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推动活动整合,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起来”。一是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利用“三月三”、歌坡节、霜降节等传统节日,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画美景,做工艺,读文化,唱歌曲,享美食”等活动,创新将非洲鼓、竹笛等乐器融入天琴弹唱,用舞蹈、山歌等形式传承花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青少年热爱并主动传承传统文化。二是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依托左江花山岩画、崇左壮族博物馆等建成一批以红色、民族团结和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发挥“四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宣传教育点作用,结合边境实际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巡边护碑等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爱国主义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积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为抓手,组织全市各族青少年开展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2021年以来,崇左市18所中小学校先后与青海、西藏、新疆、广东等地学校结成交流对子,定期进行校际交流活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