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打好“劳务输出牌”,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织密“劳务输出”服务网。做好粤桂协作计划,引导各族群众到广东地区就业创业,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东西部协作工作机制。强化人才交流,采取“走出去”挂职锻炼和“请进来”传经送宝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两地人才双向交流,每年选派青年骨干到深圳盐田区挂职锻炼。构建“3+N”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引进优秀干部、教师、医生到县开展“组团式”帮扶。推行零工服务模式,提供就业服务30项,打造30分钟就业服务圈。建立农村劳动力、企业、务工人员基本信息台账,制定就业需求、用工需求、务工人员动态信息三张清单。打造“县域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为补充,协同运行的公共就业服务网格。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送岗位、送服务”活动,实现岗位信息“大推送”,打好“劳务输出牌”。
架起“劳务输出”服务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用工需求和就业需求,做强重点产业拓岗、壮大富民产业送岗、紧盯经营主体稳岗,精准匹配“务工端”和“企业端”需求。探索与输入地企业做好对接,精准做好“点对点”“一对一”服务保障。借助微信、赶集日及时准确发布最新就业政策、用工信息,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就业网络,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精准就业服务。收集发布区内外企业或单位招聘信息2545条,发布岗位信息6.8万余条。目前,8.7万余名群众外出务工,其中1697名群众(脱贫劳动力767人)乘坐政府“点对点”免费送工大巴赴粤返岗务工。
构筑“劳务输出”服务家。完善户口管理政策支持创业就业,规范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强化安居、就学、就医保障,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与深圳市盐田区共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联盟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设立珠海、深圳、广州等3个驻外新时代职工之家,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动态调岗等服务。县领导深入县域39家帮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就业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保障服务。通过“瑶家夜校”、“第一书记夜话”、农家院坝会等大力宣传就业优惠、资金扶持、社保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发更多岗位吸纳就业。目前,吸纳农村劳动力121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28人。全县开发2326个乡村固定公益性岗位,安置2326名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上岗。引导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