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利用“红色遗址”、民族博物馆、研学基地等探索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搭借平台融合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学方略、谋创新。巧借棕榈洞、红八军战斗遗址、西山办事处等5个红色遗址;民族博物馆、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纪念馆、中山纪念堂、浩坤村村史馆等4个博物馆(纪念馆);浩坤湖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茶山金字塔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下甲镇弄福公路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等6个基地,打造集学习、观摩、体验、教育、实践、交流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让红色资源、文物和展陈“活”起来,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凌云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开展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课程,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党爱国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多方打造宣教阵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团结进步、艰苦奋斗先进典型等故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元素,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营造。在民族博物馆、中山纪念堂打造成为社会各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在棕榈洞、红八军战斗遗址、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纪念馆、浩坤村村史馆、下甲镇弄福公路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等,结合红八军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突围、凌云人民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而突围和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而突围,即凌云 “三次突围”进行教学,打造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教育的“打卡地”。多维度发挥阵地作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探索与各中小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同时,培养专门讲解员15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托“红色遗址”、民族博物馆、研学基地等资源,深度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凌云故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做”多维度、一体化教育矩阵,打造促“三交”新平台。组织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等各类群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主题党日、课题研究、实景布展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体验学习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平台。进一步拓展提升教育基地的内涵,丰富教育内容和载体,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共同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年均开展各类主题社教活动、主题研学活动300多场,受众人数约1万人(次),讲解接待逾150批次,接待观众量逾3万人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