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关键点、着力点,多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实施夯基“育苗”工程。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育苗”工程,持续推进《凌云县“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为行动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加强政府引导,合理规划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资源,推动各族学生插花式就学,布点式融合,推进“混班混宿”模式,为各族青少年深度融合、互嵌式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提供条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学前教育着重培养共同体情感,在义务教育阶段着重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在中高职阶段着重增进政治认同,注入各族青少年血脉。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大手拉小手、特色课、大课间及体育竞赛活动,积极引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嵌融合的良好局面。
全力做好“融”的文章。以“融”的成效为导向,以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重点,强化措施,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着力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持续推进《凌云县“各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完善以村(社区)为基础的公共服务配置。着力打造泗城镇“5社区”、平怀村、幸福家园安置点、茶产业园安置点、旦村安置点等20余个多民族共居(村)社区,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新格局;打造茶产业园、国晶酒业园、伶站工业园等强产业链条园区;稳步推进泗城农民市场、马栈市场、天河城商贸等10余家互嵌式经济街区,搭建一批商贸综合批发市场就业创业示范点。大力发展凌云白毫茶、畜牧业养殖、桑蚕、油茶、八角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独特的经济共同体。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通过体验乡村民族文化,理解“四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打造文化共同体。
搭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新平台。利用“同心文化广场”,积极打造县级、乡(镇)级主题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增进认同。持续推进《凌云县“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把景区建设成为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围绕“两园一山一古城”,打造一批各族群众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体验文化的景区景点,开展研学、非遗展示、民俗展演等主题活动,传播凌云人文历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共打造“民宿型”、“候鸟型”旅游目的地,建成乡村民宿121间,星级以上农家乐6家,三星级汽车营地3个,平怀村荣获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浩坤村荣获全国旅游乡村重点村。成功举办全区“党旗领航∙乡村旅游嘉年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全市第七届运动会。成功与芒果TV合作制作《悠然的客栈》旅游宣传短视频,浩坤湖顺利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近3万人吃上“旅游饭”。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391.26万人次,综合消费37.6亿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