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平南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盯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深入贯彻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战略方向、主要方针和着力点,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主动作为、创新开展,以“就业”促“融合”,推动各族群众纵深式互嵌、有机化融合、共同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以“保民生,送就业,强培训,适岗位”目标为牵引,立足市场需求和平南纺织服装和奶茶行业等特色产业,探索建立“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业企业”一体化培训体系,广泛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以业强能,让各族群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179人次(其中纺织工培训509人,奶茶调饮师培训535人),推荐就业3208人,广泛动员各族脱贫群众参与平南县特色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各族群众就业技能,帮助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增收致富。
二、优化就业环境,拓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
持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用工政企对接机制和企业用工服务“四项机制”,实行企业用工情况动态监测月调度,及时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及招聘需求,针对性通过举办招聘会、“点对点”送工入企、“线上+线下”发布招聘信息等措施,多元化扩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引导各族群众合理流动实现就业。2023年以来,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35场次,开展“点对点”送工入企输送4579名各族群众入企参观应聘,累计解决各族劳动力5000多人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7060人,有效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务工人群向城区有序流动,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格局。
三、构建“1+2+5”公共服务模式,促进各族群众灵活就业
根据零工时效性强、流动性大特点,构建以建设1家城区零工市场为中心点,安置区和纺织园区2家零工驿站为发散点,城区与高铁站5个爱心驿站为宣传点的“1+2+5”公共服务模式,对所有灵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同时依托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线上用工平台,为用工主体和各族零工人员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平台,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各族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快速发布信息、线上对接洽谈等服务,实现各族群众即时快招、灵活就业。2023年以来,建设安置区1个零工驿站及城区5个零工招聘信息发布点,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发布零工信息7期,帮助各族群众实现灵活就业264人,促进各族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难题。
四、完善就业援助机制,保障各族群众就业权益
依托广西“数智人社”信息系统,持续畅通各族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充分挖掘就业岗位,根据登记失业人员意愿、专业、技能等特点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与各族重点群体求职需求比对机制,以政策引导企业优先吸纳登记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分级分类服务机制,及时提供“251”就业帮扶措施,对通过市场渠道仍无法实现就业的,及时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兜底。2023年以来,利用就业补助资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劳动力1225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62人,落实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带动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引导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72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96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36人,持续促进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