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探索实施各族青少年“筑基”工程,积极组织全县各族青少年有形有感有效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强化宣传教育,筑牢思政根基。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依托“开笔礼”“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宣传教育500余场次。在“壮志凌云”融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发布信息、视频300余条。借助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节庆、全县大型赛事等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知识宣传300场次,吸引6.5万余名中小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参与。依托东西部协作,建立结对交流机制。创新探索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新模式,利用粤桂协作资金,开展各族青少年培训班3期300余人次。开展凌云青少年学生与深圳青少年学生互动交流,组织优秀青少年学生赴深圳学习先进经验好做法。在校期间采取“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用餐”模式,促进各民族学生融合发展、互帮成长、共同进步。
创新实践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发挥凌云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等深入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活动5场次。开展“青年学”“演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等特色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宣讲10场次。举办中广核—凌云县少数民族白鹭班“白鹭夏令营”研学活动8场次,550余学生赴四川、深圳等地开展研学活动。以全县开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村寨风貌,参与墙绘志愿者300余人。持续探索引入“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思政教育云端启智。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塑造未来思政教育宣讲活动5场次,推动教育实践在“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下,深耕文化基因,传承民族精魂。让各地各族青少年通过多维度交流,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
延伸社会帮扶,筑牢发展基础。创新打造“青”字号品牌,建立“研支团+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模式,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高校社会实践团及返乡大学生,开展“七彩假期·七彩陪伴”“青春心向党·成长担当有我”等主题公益志愿服务项目。2022年以来,共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青”字号行动15场,发放爱心物资价值15万元,服务青少年达到3262人次。开展“七彩假期”“希望阅读”“河小青”“双零社区”活动10余场,服务人次1000余人。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部分中小学生家中开展学习辅导、读书沙龙、亲情游戏等活动。联系福建闽都陈嘉庚公益基金会面向6个村的脱贫户(含监测户)小学阶段620名学生,开展“闽都嘉庚班”捐赠工作,总金额达100万元。争取各类奖学金、助学金30万元,惠及困难青少年290人,募集援建资金50余万元。开展团中央“伙伴计划”项目,联合社区、优秀教师和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提升茶产业园安置点青少年综合素质。2023年,开展红领巾议事会、读书分享会、平安小课堂等9个项目69次活动,青年志愿者参与162人次,服务青少年2112人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