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港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作为改善社区各族群众生活保障、构建互嵌式发展社区的关键举措,不断增强社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取得积极成效。
一、绘画就业服务“同心圆”,健全社区各族群众就业体系
一是构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县、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工作、制度、人员、网络、设备等“五个到位”,为社区各族群众等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培训、岗位信息等“一条龙”就业服务。二是建立缺工企业动态监测机制。对490家重点企业用工进行监测,采取主动上门、电话联系、集中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企业缺工情况,做到企业缺工规模、缺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四清”。三是建立求职需求动态监测机制。组织街道、社区开展摸排登记,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资源共享,发挥“数智人社”等平台作用,建立求职者就业需求清单,及时与缺工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匹配,推送岗位信息。四是深入开展就业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服务活动124场次,参加企业3066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3.32万多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7万多人次。
二、架起就业服务“连心桥”,拓宽社区各族群众就业渠道
一是深入开展劳务协作。持续推进广东中山等地市的劳务协作,开展“共享用工”的用工余缺调剂合作,推动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缓解人员富余企业成本压力、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百色、河池、来宾、梧州等城市搭建劳务对接和合作机制,将结对市拓展为吸纳贵港市劳动力就业的外延地。今年以来,累计推送12期市外企业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7.92万个次。二是常态化组织“点对点”送工。开展“送岗到家”活动,把服务送到家,组织社区各族求职者走进企业、车间实地参观工作环境,了解用工要求和工资待遇等情况,实现“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无缝衔接。2024年以来,包车“点对点”输送工8634人次。三是开展“线下摆摊+直播带岗”助力招工。把就业创业政策送上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发送招聘信息手册、招工画报、招工宣传单等宣传资料,广大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招聘信息。以网络招聘和直播带岗为突破口,搭建起求职者和需工企业之间的“桥梁”,促进社区各族群众群体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三、织密就业服务“暖心网”,推动社区各族群众实现就业
一是深入开展就业帮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帮扶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宣传、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及创业扶持,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持续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就业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974人次,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等证书2477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738人次。桂平智慧管家零工线上服务平台项目获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港北区打造老乡家园“就业超市”创新举措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刊登。三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以来,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23场,参与单位798家次,提供岗位数3.87万个次;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长进校园”宣讲活动2场、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4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直播课1场。2023年,充分发挥“人社+共青团”基层优势,排查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300多人,提供岗位10000多个,成功帮扶一批未就业特别是家庭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四是提升安置社区就业需求。创建安置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安置社区劳动力就近就业,全市357家就业帮扶车间,累计带动就业2869人。
四、建设就业服务“安心家”,保障社区各族群众就业权益
一是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推进根治欠薪“一金七制度”,历年来查处拖欠工资案件结案率均保持在96%以上,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二是推动就业权益均等化。深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用人单位招用工过程中的虚假招募、就业歧视、非法用工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市场主体招用工和劳动者高质量就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三是推动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建成4家零工市场(驿站),以“用工放心、就业安心、群众省心、服务贴心”为标准,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政策法律咨询、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12万个,累计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四是创新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社区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深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社区各族群众以创业带动就业。五是提升新就业全体服务水平。建成8个“荷城驿站”、8个工会爱心驿站,聚焦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员、园林绿化工人、出租车司机等群体实际需求,配备有空调、充电器、饮水机、应急医药箱等设备设施,倾心打造的户外工作者之家,提供暖心便捷服务。“自从有了‘驿站’,等单子的间隙就去室内坐一坐,还能上网和充电,方便多了,很暖心。”快递小哥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