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区用活“老旧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流量”变“留量”。2024年一季度接待各族游客约666.18万人次,通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一是“焕新”老街区,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活力”。对老街、高德三街等历史街区进行景观“微打造”和设施“微增补”,在线路设计、讲解体验、宣传推广中深刻表达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精神,打造近代历史开埠景观、历史事件陈列馆等网红打卡点,吸引“流量”。强化引进特色旅游产品,将百年老街打造集历史文化、民族艺术、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推进旅游服务提质升级。在景区举办各族百家宴、传统服饰大秀、非遗项目展演等中华文化主题活动,吸引各族游客深入融入体验。
二是“唤醒”旧建筑,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场景”。对英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局旧址等57个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出旅游文创、书画摄影、旅游产品直播等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服务项目,与各景区、特色街区、商圈形成游览回环路线,推动旅游产品互补、线路互通、市场互动、客源互流的新格局。旧建筑景点及周边景区游客量大幅增加,带动南珠、贝雕等中华传统文化旅游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
三是“更新”古村落,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潜力”。对流下村等古村落整村旅游开发,进行“微更新”,修复古屋、古船、古井等传统元素,保护古村落历史风貌,指导村民以参股形式盘活闲置民房,打造具有山海艺术、民俗文化特色的民宿。不断挖掘“古村落”与现代化新产业相融合,开发房车露营、沙滩露营、婚纱旅拍等项目,大力发展“微旅游”“微度假”新兴旅游形态,有效提升各族游客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