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区位于贵港市中心城区,近年来坚定不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大力构建互嵌式发展社区环境,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扎实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效开展。2023年1月,港北区获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捧出促进互嵌融居的真心,打造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
一是搭建展示各民族风采的“大舞台”。建立具有港北特色的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1+10体系(即建设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综合馆,每年支持10个居民小区、10所中小学校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开展“‘荷城大舞台’周周演、‘石榴籽大讲堂’月月讲、‘和为贵’文化节年年和”系列品牌活动,展示港北“秦汉古郡 千年荷城”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举办或承办重要活动赛事,促进各族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广泛交往、深入交流、深度交融。2022年,在港北区成功举办的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第十五届运动会、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全方位展现了八桂各族儿女大团结大联欢的盛况。二是打造各民族互嵌融居“好氛围”。深入开展“社区邻居节”“小手牵大手”“心连心·鱼水情”等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以“广西三月三”等节庆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集民族体育、文艺汇演、文化展览、美食体验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将实践育人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2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累计接待青少年学生30多万人次。三是搭建桂苏城市城区跨区域合作的“金桥梁”。2023年4月,港北区与扬州市广陵区签订了促进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合作协议,在落实“三项计划”、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等六个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开创了广西与江苏城市城区在民族工作领域交流合作的先河。2023年8月两地联合举办的广陵·港北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红石榴”夏令营活动,得到江苏省各级统战和民宗部门的高度肯定。2024年3月贵港市港北区·扬州市广陵区共同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做法入选国家民委编制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典型案例汇编》,是广西唯一入选的案例。
二、秉承全面为民服务的诚心,打造城市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暖港湾”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服务的“新理念”。将民族事务纳入“红格善治工程”服务管理体系,把社区作为主阵地,将港北划分为8个大网格、137个中网格、2105个小网格、4306个微网格;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亲抓力促,靠前指挥,将组织、综治、公安、民政、城管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部门工作统一纳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做到“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办”,形成服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各类网格成立党支部268个,选派了341名科级干部担任小网格指导员,推动7176名公职人员(党员)下沉小区开展活动,在小区物业中创新选聘“红石榴”志愿者100多人,累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基层治理有关问题1739个。二是强化制度保障服务的“新措施”。创新搭建“无差别全科受理”审批平台(这一模式入选广西第一批改革集成举措复制推广借鉴清单),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完善平等进入市场、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确保各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享受同政策、同待遇。三是强化专业提升服务的“新模式”。创新打造“商圈红色同心驿站”,安排创业、法律、行政方面的专家定期进驻服务,建立“商户派单—商圈接单—部门解单”服务机制,搭建志愿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为各民族群众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帮助311名少数民族居民进入商业街就业经商,推动各民族群众由居住空间嵌入向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社会结构的各层面、各领域的相互嵌入转变。
三、保持增进人民福祉的初心,建设城市各民族宜业宜居的“好家园”
一是以产业振兴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以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为代表的电动车产业,引进爱玛、绿源、台铃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新能源电动车上下游企业120家落户港北,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多亿元。二是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建成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66个,获得富硒农产品认证企业27家(35个产品),建成广西首个“智慧农田+稻虾种养”示范基地,广西首个现代化、智能化食用菌工厂—品品鲜食用菌基地。三是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各族群众。整合繁华商贸区和住宅小区的便民服务设施,完善防洪、供水、供电、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10分钟便民生活圈,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每年举办30多场次招聘会、人才招聘夜市,综合采用“家门口”到“厂门口”的用工服务,项目制送工等举措,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在村(社区)推行“就业超市”模式,把就业登记、线上线下求职、就业推荐、培训服务等搬进村里。2023年,港北区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3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767人。全区现有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348所、在校学生约16万人;有6个乡镇(中心)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病床位数1028张,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的就业、社保、入学等问题,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