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是多民族聚居的老城区,聚居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3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29.8万人,占总人口的48.41%。2024年来,兴宁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思想、空间、服务、文化和治理“五嵌入”模式,着力构建各民族融合互嵌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思想互嵌推动认同共增。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书记讲堂”等载体,常态化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开展理论学习,积极宣传黄大年、黄文秀等“八桂楷模”“最美”系列人物,教育引导辖区各族群众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充分利用城区“两微一端”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活动期间,制作和发布“广西三月三最炫民族风”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短视频43个,征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兴宁民族团结好故事”48篇,在《南宁日报》《广西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推出专刊和特别报道10余篇,《广西南宁望仙坡社区:“三老三新”共创幸福家园》《阿斯古丽:一朵来自新疆伊犁的花,在八桂大地开出骄傲的模样》等经验材料分别在《中国民族报》《道中华》上刊登。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用好辖区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各族群众心向党的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大典型创建和培育力度,推荐望仙坡社区和阿斯亚木·艾则孜(阿斯古丽)参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嵌入式”和谐向上氛围越发浓厚。
空间互嵌促进和谐共居。着眼各族居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打造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社区治理、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团结会客厅等功能室,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以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为契机,完善16个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小区内进行民族文化、景观、阵地的提升改造,推动小区、楼栋、单元嵌入式居住,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建美好家园。深化合作促进空间互嵌,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签订《“新兴同行”两地跨区联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及共同开展三项计划活动协议书》,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动联创合作协议》,探索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协作,促进两地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服务互嵌共享美好生活。深化党建引领,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等平台,引导150余家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约共建”,吸纳180余名兼职委员融入基层抓治理,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各项优质高效服务。组织城区1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及15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开展“双联建”,为社区居民开展服务、解决问题160余次,为打造区域统筹、多方联动的互嵌式社区奠定良好基础。紧盯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建由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各族群众代表参与的“阳光志愿者服务团”,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文明新风倡导、家政便民服务等行动,实现各族群众“零”距离服务。全面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各类惠民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发放城乡低保金1835.73万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补助363.88万元,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13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为518名劳动者追发工资待遇220.56万元,帮助6名流动少数民族经营户子女解决入学问题,依法办理变更民族成份22份,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化互嵌营造良好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托同心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结合古尔邦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活动为契机,举办非遗美食体验、民族文艺演出、民族服饰秀等活动273场(次),吾悦广场开心麻花“三月三”嗨锣喜剧节参与人次近20.37万,“邕州古城·三街两巷”接待游客约66万人次。整合辖区资源,发挥社区民族之家、红石榴活动室等阵地作用,开设南宁剪纸、绣球制作、手工铜鼓等主题活动,各族群众在DIY的乐趣中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充分挖掘昆仑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精品展陈和研习体验线路,自主研发“战火中的青春——广西学生军历史”等6门主题研学课程,参与研学活动3088人,“小小讲解员”公益课堂开展公益讲解21场。依托十里花卉长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盘活沿线“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围村村、南国紫薇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等,打造集农事体验、乡村民宿、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旅新场景,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治理互嵌护航稳定共治。推动网格智治,依托南宁政法云信息系统、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和综治视联网系统,打造“党建+网格化”3D可视化网格管理系统,全方位展示网格划分、党组织和党员分布、楼宇、企业、小区、人口、警务工作站等基本数据,配备463名专职化网格员、524名兼职网格员,网格员根据巡查、走访情况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实现定网、定格、定人、定责,保障民族事务有人管、有人办。推动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托“族老”调解员、“古关昆仑”生态环境法庭等特色调解机制,组织“三官二员一律一师一城管”(警官、法官、检察官、司法助理员、医务人员、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城管队员),进驻村(社区)开展多元纠纷化解,充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案件平均调解时长从20天缩短至8天。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办理群众来信(含网上投诉)283件,接待来访群众共105批243人,办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272条。成立法院集约送达中心,打造群众“最多访一次”服务窗口,在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虎邱村设置户籍、居住证等多项业务便民延伸办理点,推出周末不打烊的“5+2”服务举措,就近就地为各族群众提供“家门口式”司法服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