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宁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以文旅融合发展讲好民族团结的兴宁故事。
以文化浸润为媒,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文化铸魂,依托“三月三”、古尔邦节等民族节庆,开展“南宁城隍庙会”“炮龙篝火节”等文化惠民活动273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持续提升。发挥南国紫薇园——南宁市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功能,举办共绘民族团结“百米长卷”书画比赛、“花漾三塘”新春花市等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举办黑龙江抚远蔓越莓“甜蜜试吃”活动,引导凤凰宾馆、明园饭店等品牌老店创新推出“橘”字菜品,借助“小砂糖橘”东北研学热度实现与黑龙江各族群众的双向奔赴。深挖“塘站文化”“耕读文化”“商埠文化”等地域民族文化底蕴,筹建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完成“两湖会馆”全面修缮工程,探索依托仓西门城楼“赋南宁艺术馆”和“王阳明在广西展览馆”的艺术展览讲述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以艺术文化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以非遗传承为介,延续民族团结根脉。抓住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老友粉的机遇,打造老友味道文化IP,共一老友等4家企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宁老友粉”传承基地。承办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来自贵州、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东盟6个国家的88个项目精彩亮相,让各族群众共享非遗文化盛宴。加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南宁壮族哭嫁歌”“金狮巷打金传统技艺”等25个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皮影戏为题材的“邕州知州苏缄为国殉难”故事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新会书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的传承基地与展示中心。将非遗传承融入课堂教育,开设越剧折子戏、打榔舞、平话山歌等传统非遗课程,开办微笑染坊、猴鼓舞等特色社团,累计开展民族文化活动1280多场次,实现城区69所学校全覆盖。
以特色旅游为径,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整合辖区红色旅游资源,以昆仑大道为主线,市中心“红色老城”、三塘—五塘“红色田园”和昆仑关“红色雄关”三组团为载体,构建“一条主线·三大组团”模式,推出“邕城记忆·红色兴宁”主题游,以红色基因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5月以来参与红色旅游人数约84万人次。借助人民公园、昆仑关、“三街两巷”等景区资源,推出乡村丰收季、品学红色文化、畅游历史长河、倡树清廉家风、亲近大自然五大主题研学线路,研发“战火中的青春—广西学生军历史”等6门研学课程,让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景区特色文化活动,广西药用植物园以中医药文化灯展为载体传播中华民族文化,7月开展以来园区平均每日接待游客约4000人次。深挖“邕州古城·三街两巷”特色夜生活文化元素,打造夜游、夜宴、夜娱、夜演、夜市五大夜间品牌,推出“逛三街、吃两巷、登畅阁、游邕江”精品旅游路线,举办中秋祭月、国风打卡、汉服巡游等国风传承活动,实现民族文化与特色美食、民俗节庆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累计接待游客近490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约5亿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