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始终以“景城一体”为城市规划建设思路,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通过促进旅游产业融合、丰富文化旅游载体、充分挖掘靖西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有序推进城区东扩北拓,实施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乡建设与文旅传承相结合,深入促进文旅城融合发展,以旅游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把握文旅产业发展新机遇。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精心创作编排《恋》《仙家乐》《乡村振兴我出力》《时代音符》《鹅泉月》《情定靖西》《绣情歌》《弄锣舞》等一批反映各族同胞手足相亲、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文艺作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及文物文保工作,设立了壮族织锦技艺等非遗传习基地(所)12个,非遗综合展馆4个,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8人,百色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人,靖西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以“非遗+旅游”模式让靖西旅游“出圈”,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升旅游品位树立品牌意识。在丰富夜间消费场景、发展文旅新兴业态、完善文旅市场环境持续发力,推动以旅游集散中心“感集”边关不夜城、锦绣古镇星河·越界那屿房车营地、锦绣古镇夜间经济圈等三大项目为突破口,构建文化旅游新格局,深化文旅推广和消费帮扶合作,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成功创建4A景区6家、3A景区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3家、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丙级民宿1家、A级旅游厕所27座、观景台8座、骑行绿道100公里,通过不断完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旅游业态,全面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在强化群众“五个认同”的同时,切实提升辖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丰富文化旅游载体。在新靖镇旧州街、鹅泉村举办“壮族三月三·锦绣新靖西”“七夕”绣球节、国庆花灯巡游等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游客观光、旅居、研学等,村民充分享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利用2023-2024年全国啦啦操联赛(靖西站)暨深圳龙岗·广西靖西文化体育专项交流活动赛事,组织深圳、靖西等地各个学校、各单位的26支队伍700余人同台竞技,既推动靖西“旅游+体育”融合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广泛参与全域旅游新业态中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创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依托粤桂协作帮扶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引客入桂”、客源互送、联动宣传等方式,共同做大市场蛋糕,双方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与深圳市旅行社协会联合签订《靖西边关山水游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旅游产品联合开发、旅游路线串联、旅游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旅游品牌,两地游客来往更密切。携手媒体宣传推广,依托抖音、小红书、达人打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访、博纳电影院广告等线上线下媒体对靖西文化旅游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靖西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同比增长96%,以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