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社区是扶绥县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安置入住全县11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208户4045人,有汉、壮、瑶、侗、苗、仫佬共6个民族。近年来,扶绥县百合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1345”工作法,不断优化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助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社区获评“崇左市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示范点”。
一是开展“一项活动”,解决社情民意。深入开展“敲门服务”活动,成立由支书、驻村干部,社区干部等为成员的“敲门”服务队共28人。规定每周三为“敲门服务”日,实行“每周一敲”。对小区全部住户逐户敲门入户面对面收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做好“民情日记”。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到各类问题385件。将收集的问题按照管理权限派发到易地搬迁专责小组的各成员单位,明确解决问题期限。制定督查制度,由分管县领导牵头,每月开展一次督查,确保问题解决。近年来,共解决销号群众意见建议332件,确保搬迁而来的各族居民“融得进、过得好”。
二是建立“三本台账”,办好民生实事。建好就业台账。将社区就业人员、不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举家外出人员等信息登记造册,准确掌握社区劳动力资源底数和富余劳动力情况等详细信息,每月更新比对,及时掌握变动情况,有针对性开展“2次上门动员、5个岗位推送、1次用工招聘会”的“251”就业服务。在社区及周边建成帮扶车间27个,吸收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建好就学台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一对一帮扶制,因地、因家、因人施策。对残疾儿童,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送教上门。对高中以上学生,重点跟踪各类补贴落实情况、家长就业情况,确保不因教育支出带来返贫风险。寒暑假组织社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用实际行动感恩国家、回馈社会。建好重点人群台账。全面排查摸清社区内精神障碍人员、单亲家庭儿童、残疾人、独身妇女、特困供养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底数,完善服务需求台账,发放服务保障明白卡,按照“一周一电话、一月一走访、一季一谈心”的要求跟踪帮扶,提供心理疏导、“代买代购”、“代跑代办”等服务,确保特殊群体“不掉队”。
三是推行“四个机制”,落实综合治理。建立物业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两委抓总协调—物业具体落实—家委全程监督”的三方协同体系,实行三方季度联席会制度,出台物业服务考核办法,构建“30分钟处置”“上报—分流—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服务体系,及时有效解决小区物业问题,不断提高小区服务水平。今年以来,维修路灯55盏、修补房屋渗漏25处,排除下水道堵塞5处等问题。建立为民服务机制。对社区两委干部实行轮值制、回访制、群众评价反馈制等,提高服务质量。实行“农事城办”制度,在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代办点,落实代办员,向居民发放《扶绥县“农事城办”服务事项清单》,为群众提供45项服务事项。组建“农事城办”流动服务队,由人社、残联、医保等职能部门17名业务员组成。让群众知政策、享红利、少跑腿、好办事,实现群众办事不回原迁出村。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构建大数据网格管理平台,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电子门禁,新增人脸识别系统,做到人员、车辆“来有露面、动有轨迹、走有记录”。成立社区综治中心,设立警务室、调解室、综治室,建立快速处置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处理社区突发情况。派驻法律顾问、民警,创新“定时+预约”“线上+线下”服务,让法律服务在社区扎根。今年以来,排查收集因家庭矛盾、婚恋矛盾、感情纠纷等易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线索7条,及时得到化解。建立志愿服务机制,整合工青妇及高校志愿服务力量,广泛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组建了“五色”志愿服务队共127人。即红袖章治安巡防队、蓝马甲道德宣讲队、橙帽子普法安全队、绿衬衫环保服务队、黄马甲群众服务队。通过实行完善的制度,社区由乱变治,矛盾纠纷从刚入住时每年200多起降到目前每年不到20起。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四是实施“五项举措”,增进“四个与共”。抓好宣传教育,通过建设同心文化广场、墙绘、标语、小景、板报、文艺晚会、发放宣传资料、主题宣讲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抓好节庆活动,利用春节、“三月三”、端午节、国庆等节庆,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开展包粽子比赛、共做五色糯米饭、游园活动、文艺晚会等,群众参与累计5万多人次,各族群众得到深入交往交流交融。抓好文艺队,组建社区“红石榴”文艺队,组织采茶剧、三穿花、舞雀等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到社区传授表演技艺,举行剧目展演,增进文化认同。抓好社区书屋,建设“红石榴书屋”,购买民族类等书籍供各族群众阅读。利用书屋为社区居民提供“4点半服务”,即下午4点半,社区小孩放学回来后可以到书屋写作业、阅读,社区干部尽可能地提供辅导。在附近企业就业的家长6点下班后再来接回家。组织驻县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空港校区等6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到书屋开展书法、绘画、音乐等培训,增进各族青少年交流。开展家庭亲子教育培训、心理辅导等,建设良好家风。抓好集体经济,通过盘活临街铺面、入股坚果种植项目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24年预计收入12万元。各族居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居民之间由争变和,由“山头”林立,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涌现出了“户户派人出力共寻贪玩小孩”等民族团结好故事,谱写了一支守望相助和谐家园的赞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