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融水苗族自治县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重要抓手,帮助搬迁群众“斩穷根”“挪穷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突出党建引领、发展扶持、文化交流“三个关键”,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将苗家小镇、苗美社区打造成为全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样板。
苗家小镇社区、苗美家园社区均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截至目前,两个社区安置来自全县20个乡镇的脱贫户共3157户12644人,有苗、瑶、侗、壮、汉等10个民族。近年来,苗家小镇社区、苗美家园社区这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顺利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自治区人民政府予以“积极主动、成效明显”通报表彰,并在全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苗家小镇社区荣获国家发改委授予“美丽安置点”、柳州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等荣誉;苗美家园社区荣获柳州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称号。
一、突出“党建引领”关键,党建铸魂“连民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建强基层党组织堡垒。选优配强社区“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工作专班和信息员。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各民族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不断提高各民族搬迁群众凝聚力。
(二)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九个中心”建设。打造以“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和社区各类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社区组织体系。45项“农事城办”服务实现了搬迁群众“办事不回原迁出村”;创新“四彩马甲联动”管理模式(驻村工作队“党建红”,党建引领增效能;“两委”干部“热情橙”,服务能力再提升;网格员“网格绿”,包片入户责任清;监委会“自律蓝”,强化监督促提质),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组织有保障、事务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就业有岗位、工作有人抓”的“五有”机制,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发展。
(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以“党建+”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各类报告会、座谈会、晚会150余次。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身边好人”等典型评选。以典型为榜样,开展教育引导,浸润人心,营造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团结共建、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后续扶持”关键,全面发力“暖民心”,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一)依托“景区经济”,特色旅游助推搬迁群众增收。按照“全域旅游、扶贫优先”发展思路,依托梦呜苗寨、双龙沟、老君洞等景区优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旅游产业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让搬迁群众实现“景区员工”“合作社社员”“文化演艺演员”“农家乐、民宿老板”等身份转变,以旅游产业带动各民族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梦呜苗寨通过“旅游+合作社+扶贫”新模式,为苗美社区及周边村屯提供就业岗位达147人,间接带动428位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致富,各族群众逐渐形成经济相互依赖、感情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二)依托“产业扶持”,创业就业助推搬迁群众增收。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易地搬迁安置点以“抓产业、稳经济、保就业、促增收”为主线,落实好易地搬迁补助政策、帮扶政策,制定《融水县易地搬迁创业就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融水县产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鼓舞搬迁群众创业就业热情,增强自我发展经济能力。近三年来,累计发放产业奖补1521户760.5万元,发放稳岗就业补贴6546人493.32万元。
(三)依托“劳务经济”,稳定就业助推搬迁群众增收。通过外出务工转移、工业园区安置、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进各民族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安置点有劳动力家庭3271户7640人,就业3271户7366人,除无劳动能力户(兜底)外,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家庭全部实现“一户一就业”。
(四)依托“党建带妇建”,民族手工业助推搬迁群众增收。采取“政府+企业+车间+脱贫户”的模式,与民族手工艺企业达成订单意向,搬迁群众灵活选择“集中式”或“居家式”生产加工,带动各民族留守妇女300多人就业,“指尖经济”推动“巧手致富”,实现搬迁群众每月多增收入1500至3000元。
三、突出“文化交流”关键,齐心促和“安民心”,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一)“规划设计”重特色。坚持“民族建筑留住民族魂”原则,把民族建筑元素融入安置点建设,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安置点各族群众围着芦笙柱吹芦笙、唱民歌、吃百家宴,增进邻里感情,形成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
(二)“双语双向”促交流。举办普通话与多民族语言相结合授课的民族刺绣、蜡染、家庭保健和家政服务等就业技艺技能培训班,提供留守民族妇女交流、交往和交融平台,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留守妇女的就业技能和自立能力。针对民族语言多样性的特点,社区“双语”的形式向搬迁群众传递政策信息,确保群众听得清,学得懂。接地气的“双语”交流方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居民拓宽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三)“手足情深”互守望。通过组建芦笙队,举办“和睦邻里情,乐享新家园”“邻居,您好”“百家宴客共欢苗年”等系列民族特色活动,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和社区融合。苗家小镇老年人活动中心巧妙地将打油茶常态化作为搬迁各民族群众增进感情的媒介,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民族居民参与到每周的打油茶活动中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