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左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扩大“交往”范围、拓宽“交流”渠道、提升“交融”水平等方式,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建立协作机制,扩大“交往”范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资源共享、文化共建、联合宣传、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原则,创新建立紧密型实质性的“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从北疆到南疆、从西南到东南的跨区域协作,不断扩大各民族“交往”范围,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先后组织崇左市与黑龙江省大庆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南宁市、云南省曲靖市、广东省东莞市、江门市等6市,宁明县与大庆市林甸县、凭祥市与内蒙古满洲里市、扶绥县与南宁市良庆区、南宁市西乡塘区、龙州县与鹤山市、江州区与隆安县、大新县与靖西县、宁明县与江门市新会区、天等县与德保县等9对县(区),江州区驮卢镇与扶绥县龙头乡、江州区那隆镇与隆安县屏山乡、江州区左州镇与大新县榄圩乡、天等县向都镇与德保县龙光乡、扶绥县龙头乡与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等5对乡镇(街道),江州区那隆镇发明村与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等,签订“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协作协议书21份,跨区域开展活动累计60余场次。
深化合作领域,拓宽“交流”渠道。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和资源禀赋,持续深化与其他地区在项目建设、劳务、旅游、人才等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不断拓宽各民族“交流”渠道,推动各民族全面交流。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江门市9个经济强镇(街道)、11个村(社区)、20个社会组织、39家企业、14所学校、6家医院与崇左市结对帮扶,有效提升乡村特色产业、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水平。拓宽劳务协作领域,区外与云南、贵州开展劳务合作,与8个县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深入32个乡镇74个村(社区)举办招聘会89场,输送至崇左高新区企业务工216人。区内与南宁、北海、柳州等市开展劳务合作,2024年上半年,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服务375场,累计服务企业1844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4.92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8899人。抓住“小砂糖橘”热度,崇左45家A级景区免费向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游客开放,掀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高潮。实施人才交流互派工程,崇左市与江门市累计互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1468人次,通过挂职、培训等方式,切实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增强本领。
丰富活动载体,提升“交融”水平。立足本地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资源,不断提升各民族“交融”水平,推动各民族深度交融。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在左江花山岩画、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凭祥友谊关、龙州起义纪念馆等建成42个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特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精心设置“南疆少年国门巡边”“红领巾护界碑”等200多门研学实践教育课程、30多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研学路线。结合寒暑假、“开学第一课”、“广西三月三”等特殊节点,共同开展了“石榴籽一家亲”同心营14场次;“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示范性主题队日、队课28场次;“广西三月三”系列主题活动暨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活动200余场次;与西藏、新疆少先队员开展“云队课”、“书信手拉手”活动专场13场次。持续打响“红石榴”团结联谊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涵融入“三月三”、端午节、侬峒节、霜降节等传统节庆,开展天琴弹唱、壮族歌舞等一系列民族民俗文化风情展演以及长桌宴、山歌擂台赛、民族游园会等特色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促进情感交融,增进文化认同。2023年以来,开展“红石榴”团结联谊系列活动共40多场次。发挥旅游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作用,在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花山岩画景区、友谊关景区等国家级旅游景区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民族特色文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革命文化等融入景区建筑、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让旅游景区成为宣传民族团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2024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754.94万人次,同比增长18.89%。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