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保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探索推进“六个一”工作模式,奋力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保答卷,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创新发展,润心聚魂,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德保县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工程,不断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大力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持续提升“红枫旅游节”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传承保护马骨胡艺术、南路壮剧等民族文化瑰宝,推动马骨胡艺术、南路壮剧等民族文化进校园,建成了麦秆花篮、隘章土布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基地,创新开发了德保矮马文化产业系列特色文创品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好民族团结“德保故事”,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深入挖掘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建成了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个“广西民族特色村寨”,村寨呈现“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鲜活教材。
二、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德保县坚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德保脐橙”“德保山楂”“德保矮马”“德保黑猪”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发展强村富民产业,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超亿元培育了百香果、火龙果、食用菌、油茶、山楂、脐橙、黑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及建设都安乡村级集体经济村村联营果酒厂等产业配套项目36个,推动产业振兴由种植业向加工业延链升级,辐射带动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兜底性 、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民族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变为凝心聚力共建幸福家园的过程。
三、和衷共济、同心致远,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德保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十三五”期间,统筹资金10.6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老乡家园”等12个安置点,采取“圈地新建集中安置+已购代建插花安置”相结合,完成搬迁4132户17502人。 深化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优化配置扶贫车间、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资源,真正让各族搬迁群众“住入新房子,生活有路子,过上好日子”。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阵地,全县创建了5个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33个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了18个“同心文化载体”,切实把“铸牢”铸到入脑入心,把“共同体”建到村寨家园,让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面嵌入,引导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五个认同”,形成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近年来,德保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发展壮大林业、文旅、养老、大健康等产业,以文为媒,以旅促融,完善提升德保矮马王国、吉星岩、红叶森林公园、芳山文体公园4个国家AAAA景区和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响擦亮“国家园林城市”“广西避暑旅游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气候宜居品牌,缔造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促进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城区开放式芳山文体公园景区人流密集、中老年人长年聚集唱山歌等优势,投入350万元国家民委帮扶资金打造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将公园打造成“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保卫建设祖国南疆”等六个版块串联成线,打造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公园场所,有效推动“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五、兴边富民、开放发展,共建共享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德保县坚持把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加快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燕峒乡多龙村、利屯村、下钦村和龙光乡钦迷村、大邦村等5个边境村群众的爱党爱国宣传教育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健全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动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开放引领区工作,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巩固“广西平安建设先进县”成果,深入开展“百村千屯万民共创平安和谐县”活动20余场次,参与各族群众3000余人,切实增强全县各族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不断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