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百色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四梁八柱”,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弘扬百色起义红色基因培根铸魂,有形有感有效推进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功入选国家民委首批唯一市域全覆盖共同现代化试点,3个集体和2位个人获党中央、国务院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一是坚持红色铸魂,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瓦氏夫人抗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百色起义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红色基因,黄文秀不忘初心、无私为民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挖掘阐释红色基因凝心铸魂的新时代价值,打造百色起义纪念园等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制作《右江潮》等一批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开展 “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展览”等系列惠民演出活动3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万人次。加强对瓦氏夫人抗倭佳话研究阐释,召开“瓦氏夫人抗倭”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作座谈会,开展“走读广西·阅历山河——传承瓦氏夫人爱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主办民族英雄瓦氏夫人抗倭事迹展等系列活动160余场次,受众5万人次。传承黄文秀优秀品质,依托黄文秀先进事迹展馆打造全国红色研学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秀美人生”—纪念黄文秀牺牲五周年主题导赏音乐会,“秀美青春· 时代芳华——缅怀黄文秀同志牺牲5周年”美术展,2024年“千姿百色·档案记忆”主题摄影展等系列活动,推动黄文秀事迹入选新版语文教材,平均每年接待100多个团队1.6万余人次。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活动,举办桂滇黔三省区十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交流、“石榴花开月月红”、“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比赛等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班20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29门,培训领导干部1000余人次;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团和“桂姐姐”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受众5万人次。
二是坚持红色赋能,夯实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的经济基石。用足用好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各项叠加优惠政策,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着力壮大“五个经济”(工业经济、开放经济、县域经济、生态经济、消费经济),着力培育“四大主导产业”(新型生态铝、现代林业、新能源、新材料),持续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加快构建“4+1”现代化产业体系,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00.80亿元,同比增长4.0%。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做优粮食、水果、蔬菜、蚕桑、茶叶、畜禽、渔业等12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百色芒果、百色番茄、百色红茶、百色山茶油”等“百香百色”区域公用品牌涵盖460个农产品品种,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6个、供港基地2个、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19个,37家企业71个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持续文旅拉动消费,依托边关优势推进靖西·中国—东盟印象商业街项目,创建边境旅游试验区,借助中甲、中乙足球联赛在我市举办契机,创新文广体旅融合模式发展,打造边关风情探秘之旅、中越跨境特色旅游、红色研学之旅、“百色缤纷夏日·百香漫游时光”等18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促进各族群众致富增收,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5003.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34%,旅游总收入504.09亿元,同比增长15.57%。
三是坚持红色促融,编织守望相助和谐家园的团结纽带。秉承红色文化蕴含的团结基因,着力营造各族群众共聚共居共学共享共事共乐环境,依托粤桂东西部协作和深百协作,加强产业、劳务就业、消费帮扶、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领域对口协作帮扶,深化防返贫监测帮扶“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34万户4.87万人,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连续3年实现“好”的等次,且2022年和2023年连续排全区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族地区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新建、改扩建学校259所426个单体工程,新建成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3690个学位,妥善安排22712名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全市中小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100%覆盖;建成各类零工服务平台15个,开展线上线下招聘917场次,提供用工岗位33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1.34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深化114个集中安置点互嵌式社区建设,打造“易地搬迁+”就业平台,实现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37175户81645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100%完成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348.35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边民生活补助金、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金13.21亿元。做优做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一进一主题”创建模式,巩固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带四线五基地”工作布局,与上海市松江区、湖北省武汉市、云南省文山州、贵州省黔西南州等20余个省40多个市(州、盟)签订“三项计划”联盟公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共建协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等民族工作联创共建长效机制,促进跨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坚持红色驱动,绘就宜居康寿美丽家园的生态画卷。坚持“两山”理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扬尘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重点河流湖泊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实施农业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前三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3%,地表水水质排名全国第10位。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铝产业、化工等重点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推进生态铝全产业链循环经济、赤泥精深加工和赤泥、锰渣、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前三季度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4个,实现节能挖潜约14.7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同比下降5.33%,赤泥绿色利用率13.9%。深入推进“美丽百色”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防护林、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1773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完成8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植树造林68.7万亩,连续12年排全区第一。
五是坚持红色凝心,铸就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的坚固防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坚定保家卫国信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探索打造“百里边境普法带”“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成135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5个社会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820个,设立2090个调解委员会,1896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持续推进强基固边、民生安民、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大工程”建设,涉及边境县(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重点项目48个,计划投资290亿元。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创新推出村级综治中心基层事务治理“12345”工作模式,推进“三微五创”(微党建、微网格、微服务,创建红色网格、边疆巩固安宁、民族团结进步、“五治融合”、平安和谐网格)的网格化治理工作法,积极推行桂滇黔三省(区)接边地区“五联”协作机制等社会治理模式,全市受理治安案件、立案刑事案件分别同比下降40.3%、38.2%,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3%以上,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平安广西建设先进市、自治区双拥模范城,构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守好祖国“南大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