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重大改革部署,就是明确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近年来,崇左市着力在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融入践行机制、“三交”互嵌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形成了“事前统筹、事中督办、事后总结评估”的机制体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更深入、更细致、更实在。
优化力量凝聚机制,“大合力”格局更加优化。不断强化主线引领,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会,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依托高校智库资源,成立崇左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中心。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共召开6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并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压紧压实压细四级书记责任,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上阵,合力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局面。
健全融入践行机制,“大协同”格局更加高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要求,研究制定了《崇左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任务分工方案》《贯彻落实王沪宁同志在崇左调研时的讲话和指示要求工作责任清单》《崇左市开展“南疆石榴红”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市各项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凝心聚力让全市各部门各领域形成更高的协调性、配合度、参与感。充分整合各部门资金、资源,构建起了“前端可创新融合、中端可同频共振、后端可成果共享”的协同模式,凝心聚力让全市各部门各领域形成更高的协调度、配合度、参与度,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强大合力。
健全“三交”互嵌机制,“大交融”格局更加广泛。崇左市全面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依托粤桂协作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深入践行“三项计划”跨区域四级协作机制,推进东西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让祖国南疆与北疆的各族群众实现跨越天南地北的双向奔赴,全方位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进一步扩大民族工作“朋友圈”,为广西乃至全国深度推动各民族“三交”提供了新路径。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加快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探索“民族团结”与传统节庆深度融合新机制,打造“红石榴”团结联谊品牌,累计开展联谊活动36场次。建设“呗侬情深·红石榴驿站”,打造特色工作品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大宣教”格局更加系统。持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搭建多样化载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等优势,让互联网成为其最大增量,以“道中华”边疆行活动走进崇左为契机,借力崇左各级媒体在抖音号、视频号等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编印《崇左市民族团结好故事(第二集)》,举办民族团结好故事主题演讲比赛,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崇左故事。加快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建设,凭祥市实现全区首个境域内抵边乡镇全覆盖,推动边境地区成为弘扬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展示长廊。在“有形”的直观认识、“有感”的潜移默化和“有效”的耳濡目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