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现代种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联动地方特色产业良性发展,驱动功能型养生黑米、长寿玉米、马山黑山羊等一批绿色康养食品全产业链升级,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帮助农民多渠道增收,推动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做强种业“芯片”
一是搭建科创平台,凝聚“强芯”合力。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全区首个新型事业单位——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与多家科研院校(所)合作共建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马山现代种业发展顾问,邀请业内专家及科研团队指导并参与马山现代种业规划及数字化创新发展。共建马山县种业研究院、生物育种研究中心,设立农产品加工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种业实验室,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二是建立地方种质资源库,夯实“强芯”基础。全县留存作物种质资源80种,其中本地传统品种17种,被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广西农科院种质资源库收录保存3种,获评为广西种质资源普查先进单位。三是推动创新攻关,推出“强芯”品种。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鼎烽678”顺利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本土企业成功培育抗旱节水型优质稻品种冠旱1号和冠香黑糯、旺香优720等多个品种,并在2024年开展抗旱节水稻制繁种6000多亩、冠香黑糯制繁种2500多亩;2023年建成马山黑山羊种羊良种繁育基地并批量引进种羊,目前存栏4500只,其中种羊3500只。
二、引育企业做强基地,联农带农实现增收
打造政策洼地,引进种业企业建设制繁种标准化基地,推动育繁推一体化,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引育种业企业。发挥科创中心平台作用,引进国家级种业阵型企业进驻马山,引导其与县属国有企业联合成立新的公司,通过代制种模式,培育壮大本地种植大户和强村公司,落实政策性种业保险,发展本土种业企业。截至2024年11月底,已发放制种奖补资金850万元,玉米制种险种共理赔金额308.7万元。二是创新农业标准地供给模式。全县建成制繁种高标准示范基地16000多亩。2023年全县玉米制种面积达到2.2万亩,规模为全区第一,获认定为广西杂交玉米制种大县。2024年春玉米制种面积1.3万亩,全年玉米制种面积3.3万亩。其中古零镇乐平村玉米制种基地新品种桂单919干籽粒亩产达到380公斤,突破华南地区历史记录。三是创新“五金”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基地+种业公司+强村公司(合作社)+新型农业主体(大户)+普通农户”发展模式,带动种业基地村集体及群众以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返租倒包得奖金、订单制种得现金、入股分红得收益金的“五金”模式,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2024年,全县制种项目流转土地超2.5万亩,涉及农户年均增收超0.2万元,全县帮扶就业车间、制种产业基地吸纳用工约31万人次,年发放酬劳高达3000万元。
三、打造全程化服务,强化综合保障
一是启动种业数字化建设。初步搭建了马山县种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制种基地数字化管理系统、黑山羊育繁种可视化大数据指挥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水稻制种核心示范区建成广西首个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农场展示区,启动运营种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基地3个,建成马山黑山羊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智能追溯体系。二是提供集成化服务。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强村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农机耕种、动(植)物保护、农资配送、仓储冷链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高效率、专业化服务。三是完善制度化保障体系。政府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对一”服务,强化日常监管和法律服务,严格除杂去劣和产地检疫,持续优化种业市场环境,从制度层面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