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震东社区居住着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是广西县城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等1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069人,占总人口数的98.55%。这里既承载着搬迁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也面临着人口众多、民族多元带来的治理挑战。震东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推行“1+2+N”志愿服务体系,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不仅打通了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米”,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一、创新体系,凝聚多方力量共绘团结画卷
震东社区党委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建立起“党组织+爱心单位、企业+志愿者”多方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震东安置区青年联合会、齐悦社工2个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发挥特长优势,链接各方资源,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了送医送学、送岗送工、安全巡防、卫生环保、助老扶幼、助残帮困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通过“1+2+N”志愿服务体系,社区汇聚了“五老”人员、文艺爱好者、在校大学生等不同行业领域的3500余名志愿者,组建了“五老”志愿服务队、“小梁送工”志愿服务队、安全巡防志愿服务队等9支专业队伍,形成了强大的志愿服务合力,深耕志愿服务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凭借这一创新举措,震东社区先后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光荣称号,“小梁送工”志愿服务品牌入选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案例、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典型案例等。
二、精准服务,打造多元平台促进民族交融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震东社区始终坚持需求导向,致力于为各民族居民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社区打造了“夕阳红幸福工坊”“桑榆蚕豆工坊”等作业工坊,在这里,壮族的刺绣能手与瑶族的编织巧手共同传授技艺,汉族的工匠与其他民族的同胞一起工作,各民族同胞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团结互助;培育“红领巾议事会”“七彩假期”等公益课堂,为搬迁群众子女提供扶智扶志教育服务;建设长者食堂、菜鸟驿站、爱心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提供为老助餐、送件上门、便民充电、共享工具等符合民族特色的多样化便民服务。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实行“天天敲门”行动,为独居、失能、重残等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创新打造“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累计组织输送15万多人次到县城周边工厂企业、农业基地务工务农,帮助群众实现直接增收超过2100万元。2023年以来开展教育宣传、移风易俗等300多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惠及3万多人次。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激励前行,厚植志愿文化激发内生动力
为激发志愿者的内生动力,震东社区厚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文化,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社区为每位志愿者制作志愿服务记录卡,以积分记录美德、兑换服务或爱心物资,目前已累计发放志愿服务积分卡6000多份,进行积分登记3300多次,兑换积分28.3万分。
此外,社区每年开展文明户评比,评选出带贫增收典型、邻里互助典型、最美家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等,并积极向上推荐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参评相关奖项。在这些激励措施下,社区涌现出1名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194户家庭获评各级文明户称号,135人次获评各级优秀志愿者称号,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