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那坡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边境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特色,打造“五大阵地”,根植“五个认同”,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打造红色传承阵地,赓续红色血脉。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依托那坡烈士陵园、百南上隆村县委旧址、天池哨所、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整理中越自卫还击战等保家卫国红色故事,丰富县级红色资源库。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主题党日、党课大讲堂等融入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学习教育阵地,增强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课程,在4个边境乡(镇)设立“国门党校”“国门书吧”“国门舞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重要学习宣传内容。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中华民族一家亲”“广西三月三”“走好一次戍边路”等主题活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此外,全县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锋行”专项活动为抓手,共512个基层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覆盖率达100%。
打造宣传载体阵地,展现民族文化自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农耕、饮食、服饰等文化资源,展示边境民族特色风情。在达腊村彝族生态博物馆和科冬社区建设民族展示厅,在达林屯等建设“四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重点展示辖区民族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知识。同时,通过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城区文化广场、公园、街巷等公共空间,让各族群众直观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人心。
打造文化认同阵地,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打造11个同心文化广场,实现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9个乡镇文化站、131个村(社区)农村书屋全覆盖,满足各族群众文化需求。同时,培育“那坡壮族民歌”等19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建立4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深入乡镇和单位开展宣讲30余场次。围绕“我们的节日”、民俗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开展文艺演出、“村BA”、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越边民大联欢等丰富多彩文体活动100余场次,不断丰富抵边村屯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认同。
打造精神文明阵地,培育文明新风尚。组建由边境一线守边员、党员、志愿者、“00”后宣讲员80余名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守边故事我来讲”国门文化宣讲品牌,常态化开展“尚前故事我来讲”“跟着尚前讲故事”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黄文秀式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截至目前,全县获区级文明单位9个,获市级文明单位9个;区级文明村镇7个,市级文明村镇15个;县级文明村镇93个。2024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等主题,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等1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8万余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