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山县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主题,通过“就业联动、产业联盟、文化联结”三嵌并进擘画了振兴新图景,铺就了各族共富路,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劳务“互嵌”开辟民生新干线。该县紧紧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积极搭建高效的供需对接就业平台,推动各民族群众充分就业。依托“龙凤就业+”、劳务协作服务站、县乡村三级零工市场等就业平台以及大型招聘会,加强与区外企业对接联系,开展“凤山县2025年“春风行动”暨重点产业园区用工专项服务行动招聘会”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拓宽各族群众返岗就业服务广度。同时,及时举办“点对点”集中送工活动和开展社工服务、职介推荐、技能培训等“八位一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动员、组织、输送务工者返岗复工。截至2月中旬,凤山县“点对点”输送劳动力外出务工48车次1823人(脱贫人口565人)。
产业“互嵌”铸强发展新引擎。该县始终坚持以产业互嵌模式推动三产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多主体培育+多业态协同+全要素联动”发展格局,做大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奠定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2024年,通过整合县域资源、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实施“传统+新兴”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推动了木材、油茶、八角、核桃、中草药、桑蚕、生猪“七大富民产业”,创建20 个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新“党旗引领农市大集”消费帮扶模式,举办10场助农活动实现销售额463.85万元,惠及2290户农户及13家合作社。新能源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力推动了矿产、茧丝绸加工、中草药加工、酿酒、林农产品加工、新能源 “六大富县工业”创新发展,那兵、不老山风电场并网投运年发电2.2亿千瓦时,推动县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产业互嵌激活县域发展动能 实现了各族群众利益互嵌、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化“互嵌”打造交融新平台。该县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依托“中华诗词之县”“世界地质公园”“国际长寿养生基地”等品牌和右江革命腹地红色资源优势,深挖当地蓝衣壮、蓝靛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瑶族成人礼《度戒》和《凤山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在凤山传承和发展,鼓励各民族在共同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对中华文化认同。此外,还依托“广西三月三”、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欢聚广西三月三 民族团结一家亲”“各族共唱三月三 山歌嘹亮颂党恩”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友谊,推动各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