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社区作为忻城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安置3331户,总计12683人。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2个乡镇的121个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7%。近年来,城南社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精心搭建生活学习、服务娱乐、就业致富、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方位融入社区各项工作中,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与深度交融,积极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样板。
一、搭建生活学习平台,点亮民族团结“指路灯”。
城南社区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教育中,搭建起促进文化认同的生活学习平台。一是激活阵地引擎。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通过多种形式累计开展20余次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为各族群众搭建起了解民族政策和知识的平台,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融洽氛围。二是创新宣传路径。采用“志愿服务+理论宣传”模式,开展“四同两关爱”“社区邻里守望”“四点半”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各族群众在宣讲中增进相互认同与包容。三是厚植文化沃土。建成同心文化广场、壮族文化主题长廊,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经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体育活动和宣传教育,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各民族团结同乐游园等活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搭建服务娱乐平台,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社区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融入群众办事服务和休闲娱乐的全过程,搭建起服务娱乐平台。一是打造“十分钟服务圈”。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和9个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文体服务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日常服务和娱乐文化活动场所,打造“十分钟服务圈”。二是丰富文化活动矩阵。举办壮锦织锦技艺培训班、“文艺进社区”曲艺培训班、“村BA”等活动,放映《刘三姐》、《战狼》等露天电影,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融合非遗商业元素。结合壮乡文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非遗文化、商业元素融合,举办忻城县“广西三月三·非遗美食民俗一条街”体验活动,打造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三、搭建就业致富平台,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社区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融入搬迁群众就业和致富的过程中,搭建就业致富平台。一是就业扶持促增收。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建立扶贫车间、设立公益岗位等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居民经济收入。目前,社区劳动力6759人,已就业6708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户家庭“一户一人”稳定就业。二是创业支持增活力。政府免费提供摊位打造城南美食街,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已有50个摊位投入经营。建设光明农贸市场和顺安农贸市场,将十年内市场铺面经营所得租金等收益逐年分红给安置点搬迁户,同时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问题。
四、搭建基层治理平台,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社区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搭建基层治理平台,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是组建多元管家团。以网格化为依托,组建由22名网格员、89名楼长、196名单元长组成的“管家团队”,常态化走访网格,调解各类纠纷,构建“网格+民族团结”工作网格化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和群众的幸福感。近三年来,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5%以上。二是搭建信息化平台。搭建“数字小区”管理平台,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实现“一网通办”矛盾纠纷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工作人员和群众可通过小程序上报问题,网格员处理简单事件,疑难问题上报研判解决,实现一张网格解决所有事务。三是推行协商规范化。推行“135”议事协商工作法,即组建一支居民议事协商队伍,通过“三方会谈”和“五步协商”,引导居民按照“五步”民主协商议事流程,推动社区事务公开透明。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