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海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体育休闲、文化旅游、旅居康养等各类资源优势,通过“冬训+”探索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助力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一、统筹推动“冬训+”事业发展,有形有感有效助力示范区建设
北海市通过纳入示范区建设规划、完善设施供给、提升服务水平等3个方面统筹推进“冬训+”事业蓬勃发展,有形有感有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一是高位推动“冬训+”事业发展。出台《北海市落实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示范区建设规划,谋划部署“冬训+”各项工作内容。二是完善场地设施供给。近年来,投资超2.6亿元,相继建设完成北海银投国际足球训练基地、东郡足球公园、大江埠足球公园等一大批高质量的训练场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冬训队伍提供优越的基础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场地6206个,体育场地总面积59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6平方米,冬训场地选择丰富、多样。三是提升冬训服务工作水平。对重点体育社会组织加大扶持力度,相继成立北海市体育总会、北海市足球协会、户外运动协会、高尔夫球运动协会、海城区篮球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87家,鼓励引导体育组织、训练基地主动承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冬训”订单,充分发挥其食、宿、训、赛、行等全链条服务优势,为到北海冬训的各族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场地保障、赛事组织及后勤服务等。
二、培育系列“冬训+”特色产业,促进各民族广泛“三交”
北海市积极推动“冬训+赛事”“冬训+康养”“冬训+旅游”等形式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更好促进各民族在北海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是打造“冬训+赛事”。以打造“全国青少年足球冬训基地”为抓手,组织全市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各县区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筹备举办各项冬训比赛,如星计划“汇银杯”“海浪传奇杯”“腾博杯”“仁海杯”“基石·渝皓杯”等一系列全国青少年冬训体育赛事,引领各参赛队伍在享受体育赛事、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二是打造“冬训+康养”。依托北海独特的滨海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质的康养环境,将冬季体育训练与康复理疗相结合,打造了集运动、休闲、疗养、旅居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024年以来,共惠及来自山东、新疆、西藏、青海等全国近30个地区冬训体育爱好者、旅居游客等超20万人,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民族团结、崇尚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三是打造“冬训+旅游”。大力支持涠洲岛休闲体育旅游度假区等加快发展,开发滑板、攀岩等一系列涉冬训的体育娱乐运动,以冬训产业带动住宿、餐饮以及文化等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各族青少年在完成冬训任务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消费、感受北海的风土人情和滨海风光,促进冬训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三、强化体育人才培养,服务“冬训+”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海市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交流研讨,培育壮大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力量,以高质量体育人才服务“冬训+”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推动北海滨海体育产业学院、北海康养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与滨海体育企业、市水上运动协会等签约合作、活动交流,2023年举办首届北海市滨海体育产业发展论坛,推介更多体育企业、社会组织与学校共建现代化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持续优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涉及冬训体育项目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课程,培育冬训期间从事教练、训练指导、赛事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素质人才,为冬训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培育壮大社会体育人才队伍。近两年来,常态化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余场,培训班内容涵盖篮球、足球、游泳等多种类别冬训项目,举办2023年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提升和展示自身的舞台,为我市冬训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专业人才,助力冬训体育事业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176名,每千人口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