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以来,崇左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聚焦壮锦文创产业存在的生产效率不够高、产品形态不够多、销量渠道不够广等问题,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和传承壮锦核心特征的基础上,紧扣壮锦文创产品规模生产、技术研发等核心要素,引入江浙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现代技术和完备产业链,推动壮锦织造技术、产品设计、宣传营销、产业融合创新,既保留千年壮锦的核心技艺和内涵,又赋予它现代审美和国际标准,让非遗壮锦焕发新的生命力,一跃成为“潮品”,火热“出圈”,实现了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系统研发,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坚持守正创新理念,高位推进壮锦文创产品的系统研发工作。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组织宣传、文旅、媒体、企业等部门,深入织锦工坊、文创商店进行系统调研,与壮锦非遗技艺传承人、织锦农户、文创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交流研讨,邀请专家学者对文创产品开发进行专业指导,做足壮锦文化挖掘工作。把握好非遗与文创的关系,保持龙州金龙壮族织锦非遗技艺的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深入研究时尚元素、大众审美、市场需求与壮锦文化“DNA”的结合点,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潮流元素融入壮锦包包研发之中,让壮锦传统文化内涵焕发时代生机。在产品研发方面,以深圳文博会明星热销文创产品为标杆,主动对接浙江知名箱包设计研发企业,多次组织团队赴浙江杭州、义乌等地考察,对壮锦包包的制作工艺、纹理刻画、材料款式、产品形态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累计研发了包包、服装、围巾、扇子等75类2万多件“新壮锦 新国潮”系列文创产品。2024年9月以来共创作短视频200多个,直播200多场600多个小时,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购买,壮锦文创销售额达120多万元,企业合作意向达60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业92人,培训手工技能265人,为群众增收40余万元。
聚焦规模生产,把增产量和提质量结合起来。针对壮锦非遗文创产品还停留在小批量、纯手工制作、生产完全依赖传承人个人的力量、产能提升瓶颈难以突破、价格高昂、难以推广等问题,崇左市搭建起本地文旅企业与浙江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渠道,大胆对壮锦包包文创产品外部形态、非关键材料、外部样式等进行合理设计创新,运用现代生产流程模式,让非遗文创从小作坊、小产能的状态步入高产能的新业态,从而实现非遗文创产业化模式的开拓性发展。针对传统壮锦文创产品掉色、起毛、设计感不强等问题,在保留传统色彩特点的同时,融入了中间色调和渐变色彩,使壮锦包包的色彩更加和谐统一,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感。针对传统面料手感差、质感不佳等问题,崇左市对标世界知名品牌严把质量关,从主料、配饰配件和缝制工艺上都进行严格把关,将壮锦文创产品的质量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为壮锦包包走中高端市场定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聚焦全媒宣传,把讲文化和树品牌结合起来。一方面,用好融媒体中心文旅宣推优势,以宣传非遗为基调,讲好壮锦文化故事。对壮锦相关文化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创立“琴之锦”“龙艺织锦”两个壮锦文创品牌,将原本单一的产品介绍扩展到对文化遗产的普及性、渗透性的推广,并与崇左文旅融合推介,让非遗以更加通俗化、艺术化的方式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实现消费者对非遗及其文创产品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聚焦产品卖点和消费场景进行文创品牌宣传。打造官媒自媒多方联动、多元立体的宣推机制,提高媒体受众对非遗文创品牌的认知度。第二十一届东盟博览会期间,壮锦包包展销活动受到中央和自治区媒体高度关注,短视频《东博会上的“显眼包”崇左壮锦包 广西人有了自己的“奢侈品”》点赞量超4000次,转发量超1000次,评论超400条,引发一波壮锦包包“热”。《崇左市探索推动壮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模式》获评2024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
聚焦市场营销,把系统化和项目化结合起来。用好融媒体中心下属企业力量,探索各方受益、合作多赢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对壮锦文创产品的设计、试产、生产、宣传推广、销售和人财物管理等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坚持走“事业+产业”发展模式。组建壮锦文创专班,挑选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运营团队,以项目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激发运营团队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保证现有非遗文创项目的高效推进和新项目的有序开发。聚焦潜在消费顾客开展精准营销,在社交平台挂载购物链接、开通直播带货功能进行线上销售,同时在景区景点开设专柜进行线下展销,利用“广西三月三”、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文旅活动开展集中宣传销售,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不仅实现壮锦包包受到追捧、热销断货,也带动了天琴茶壶等其他文创产品的销售增长,形成良好带动效应。目前,产品还远销越南、马来西亚、阿富汗等地。龙州壮锦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项目获得2025年度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30万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