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平县樟木林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五个家园”建设路径,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上持续发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樟木林镇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文化向心力。樟木林镇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常态化开展民族理论知识学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近年来,已开展主题培训班4场次,培训党员干部400余人次。同时,樟木林镇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开展文化进万家·与人民同行等文艺惠民演出,依托客家文化底蕴,举办三山护国公出巡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群众2万余人参与。注重文化传承教育从娃娃抓起,利用各村农家书屋联合中小学举办多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阅读分享会,累计200余名学生参与。
二是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提升经济发展力。在产业发展上,樟木林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持续坚持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高岩大头菜、佳田鹧鸪养殖、九如红薯系列产品深加工,樟村茂谷柑、潮江香芋等产业,全镇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5%以上。打造一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功扶持壮大昭平县樟木林镇永发家庭农场韭菜苔种植基地、昭平县富源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昭平县宏润食品有限公司以及玉如食品厂等具备市场化发展、经济效益可观、联农带农面广的一些新型经营主体,让辖区内各族群众5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能增收至7000元,不断提升幸福感。
三是共建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增强社会凝聚力。樟木林镇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在社区建设中,注重引导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建立了邻里互助机制,2024年动员70余名党员参与“村事村办、党员揭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余个。在移民安置小区,以“四个一”工作法对就业发展、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方面做深、做实、做细,将78户344人(其中流动人口200余人)全部纳入潮江村网格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党员联户机制,截至目前,安置小区各族群众基本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目标,建立有理论宣讲志愿队等7支志愿队伍为各族群众提供志愿服务,从而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营造宜居康寿美丽家园,提高生态吸引力。樟木林镇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近年来,累计投入590万元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发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80余次村庄清洁行动,对村内卫生死角、河道沟渠等进行集中清理,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高岩村、樟林村、潮江村、平田村获评自治区卫生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广西首家乙级旅游民宿绿叶家园示范引领作用,与周边农户开展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成为周边地区乡村生态建设的典范。
五是守护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强化安全保障力。以平安建设为抓手,积极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成立工作专班,针对各族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逐一进行调解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近年来,常态化开展进村、入企反诈宣传30余次,持续推进14个“十无”村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的管理服务,建立镇、村、组三级民族宗教信息网络,配备20余名宗教信息员,充分发挥“前哨”作用。定期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宗教政策法规的理解与认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