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平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引进高端旅游集团,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安平村先后获评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自治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点、广西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广西兴边富民示范村等称号。
以传统文化浸润人心,铸牢精神家园之魂。始终坚持宣传教育引导,引领各族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系列活动。此外,通过农村小喇叭、横幅标语、新媒体等载体,常态化开展宣传活动。2024年以来,共举办大型宣传活动12次,制作民族团结宣传标语牌63多块。二是宣传阵地多样化。利用自治区级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非遗体验馆等资源,开展7次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宣教长廊、“红石榴”书屋、同心文化广场,布设多处墙绘、石刻等立体宣传景观,利用微信群、抖音、QQ等新媒体,传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经验和模范事迹,让宣传随处可见。2024年,安平村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在广西卫视《文化中国行》、崇左电视台《崇左故事》中报道。三是宣传方式特色化。依托深厚的壮王土司宴、壮族侬峒节等民族文化底蕴,积极举办侬峒节、丰收节等区域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比赛等活动。2024年以来,共举办以壮族高腔诗蕾山歌传唱党的政策、壮乡民俗娱乐文化节等大型主题活动8场次。
以文旅融合做强经济,奠定精神家园之基。在峒那屿湾景区建设中融入丰富多彩的土司文化和旅圣徐霞客等元素,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资源。一是旧土司焕发新动能。过去的安平土司拥有自己的“俍兵”,他们为国家守土护边,展现出爱国的民族精神;土司热心兴办各类教育,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安平村将土司衙门遗址、会仙岩摩崖石刻等文化遗迹和土司迎宾式和壮王土司宴融入景区,让游客在神秘多彩的土司遗韵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是旧遗迹融入新元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安平游历,在会仙岩摩崖石刻上留下手迹。在峒那屿湾景区建设中,融入徐霞客铭文和徐霞客栈道,设计徐霞客游览路线。导游扮演徐霞客门生开启景区之旅,边走边讲述徐霞客与景区的渊源,为游客解读沿途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极大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提高了景点观赏价值。三是旧景区创造新“钱”景。2023年,为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目标,探索创新“村集体+企业”模式,引进了华邦公司共同开发安平仙河景区,成功升级为峒那屿湾景区,村集体每年增收50万元,带动了景区周边的餐饮、民宿发展,新增农家乐12家、餐饮6家、民宿23家,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让本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累计到安平村峒那屿湾景区的游客26万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万元以上。
以文旅赋能和美乡村,共享精神家园之果。经济实力增强,安平村注重和美乡村建设。一是小投入实现大变样。创新首推“口袋公园”建设,以每个屯给予物料扶持10万元等“小资金”为牵引,通过“政府物料扶持+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组织群众利用屯内废弃地、边角地、集体地等在园内点缀造景,打造“推窗见绿”“开门入园”的农村15分钟生活圈。截至2024年12月,累计投工投劳15230人次,完成道路硬化3400㎡,建成“口袋公园”31个。乡村新面貌给予村民巨大的鼓舞和奋进的力量。“小投入大变样”工作经验被《半月谈》、人民网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二是小积分撬动大文明。设立“爱心超市”,建立积分档案,按村规民约量化积分,评选“文明家庭”,推动形成敬老爱幼、睦邻友善好风尚,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让乡村治理有温度、见成效。2024年,参与积分量化的村民1500余人次,兑换物品1635件,物品价值5万余元。安平村获得崇左市文明村称号。三是小平台促进大和谐。安平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开辟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使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