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象州县古朴村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因地制宜谋发展,以非遗社文化为纽带,整合多方资源,凝心聚力推进“五个家园”。古朴村先后获评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自治区卫生村、广西休闲农业创建示范点、广西乡村振兴林业示范村屯以及来宾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非遗焕彩,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古朴村的春、秋“社”历史悠久,全村共有“社王庙”10 多处,其中属村中和村前大榕树下的最为历史悠久,可考证的最早建于明朝初期。古朴村依托当地民族非遗文化为载体,连续多年成功承办“社”文化旅游节,每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每逢社日庆典,村里都会以舞狮表演来庆祝。“95”后覃柳生是村里的舞狮文化传承人,其凭借精湛的舞狮技艺带领舞狮队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学习。2020 年,古朴村“社”文化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4年,覃柳生将醒狮文化传播到沙特阿拉伯,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产业富民,打造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古朴村通过探索“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香水柠檬、甜龙竹、辣木、巨型稻,发展种植有机大米等生态种植产业,建成2000多亩区级生态林果核心产业示范区,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6月投入20多万元引进笋干和柠檬干加工技术,建立农副产品加工,解决了甜龙笋和柠檬等农产品储存问题及电商推销难题。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新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合作社运营模式、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本土电商团队,带动300户群众参与种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1.5万元,开辟出了一条强村、兴产、富民的“新路子”。
礼俗承新,构建守望互助和谐家园。古朴村社文化历史悠久,其传承不仅体现在社日仪式上,更蕴含于深厚的乡土文化之中。这种文化滋养了一代代外出打拼却心系故土的青年。曾在广东务工的覃丁幸心系家乡发展建设,他决定返乡创业,于2020年10月在古朴村创办了象州县妙皇丁旺木制品厂。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不足、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但覃丁幸并未轻言放弃。通过持续改进工艺和提升产品质量,企业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如今,其工厂年产量突破2000万件,产品畅销广东、福建等省份,并为各族群众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正是这份深厚的乡土情怀,让覃丁幸带领乡亲们携手并进,共同闯出一条“小产业大作为”的乡村振兴之路。
环境提质,营造宜居康养美丽家园。古朴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不断优化环境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先后建成秋社广场、观光湖、七仙泉、聚宝潭、桃花溪、游客服务中心等特色旅游景点。村民建设热情高涨,义务投工投劳累计超过3000多个工日。如今,古朴村已建成功能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公共文化中心,此前破旧的乡村广场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便民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村级服务中心周边还配套建设了特色产业展馆、农家书屋、警务室、农村文明实践超市、医疗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村寨的整体品质。
自治强基,守护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古朴村立足社文化传统,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以社日活动组织机制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以社头为话事人的村民自主协商自主决策治理机制,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在全乡率先建立村级综治工作管理制度。明确以村级党组织引领,其他村民代表交替牵头组织的管理体系,定期召开村集体会议,在党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坚持“四议两公开”和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让民族群众充分参与到村庄治理工作中去,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动古朴村在民族融合、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近年来,社头组织决议事项20余项,落实率100%,积分制参与群众达100%。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