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夏石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国家沿边开放战略,探索创新产城融合“三机制”,开拓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新路径,助力夏石社区从“边境末梢”变为“开放前沿”,从“落后边陲”变为“先行阵地”,在祖国南疆织就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一、创新“园镇村企”共建机制,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以“园镇一体化”建设为核心,推动城镇功能升级、空间拓展和人居环境提升,让群众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切实受益。规划衔接破壁垒。建立“园区总规+镇域详规+村庄设计”三级规划体系,统筹调配跨区域用地指标,将园区周边25个村屯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辐射带动2871户10069人,镇域规划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展到6平方公里,形成“园区生产区+镇区服务圈+乡村生态带”空间布局,咘井屯、派道屯等和美乡村示范点兼具边疆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生态宜居更美丽。设施共建提品质。整合园区与镇村资源,统筹安排路桥管网、消防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25个,园区至村屯各处“路路通”,污水处理覆盖率达100%,打造基础设施联建共同体和“15分钟产城生活圈”,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吸引了360多人回迁居住务工。服务联享促融合。“园带镇兴、以镇助园”,夏石社区成立物业公司管理集镇环境,“街道宽、交通畅、秩序优、卫生净”,得到居民普遍赞誉。统筹439套公租房解决偏远区域群众上班远、子女上学难问题,创造宜业宜居的园区服务圈,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
二、实施“供需闭环”致富机制,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依托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园区需求—镇村供给—农民增收”的闭环,群众就近就业,提供生产要素,共享发展红利,推动共同富裕。服务配套链对接园区需求。“园区缺什么、社区补什么”,公铁联运等重点项目缺土地要素,居民就贡献征收1300多亩土地,涉及293户,覆盖980人,企业群众互利共赢;园区内部缺少休闲文娱设施,夏石就打造新楼屯美食一条街、咘井屯垂钓基地、派道屯采摘园、林源山庄游泳池等乡村旅游区,每年吸引园区工人1.2万人次旅游。就业促进链拓宽增收渠道。构建“村级劳务公司+零工驿站+点对点招聘”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招聘与务工精准对接,辐射周边3280多名群众成为产业工人,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进厂、全家增收”。同时,园区带来巨大的人流规模,带来集聚效应,镇区2968家经营主体商贸活跃、就业充分,物流运输、零售餐饮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咘井屯通过出租鱼塘,每年有7万元的收入,流转土地每亩租金可达1200元。园区发展带动全镇60%以上多元化增收创收,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集体经济链共享发展红利。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新星超市”为平台,集中销售香米、八角、花生油等特色农产品,带动香米种植面积从300亩扩大到1300多亩,实现“园区红利”向“乡村造血”转化。2024年夏石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40.9万元,较上年度增长10.6万元,同比增长25.9%,不断发展壮大。
三、构建“综合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以治理协同模式,为园镇融合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强边固防奠定群众基础。以法护航,助推镇园协同发展。为改善园区厂区密集、人流复杂的社会治理环境,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法治园区,按照“三二一”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及时有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德凝魂,激发村屯自治活力。随着园区的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完善,更多年轻人留在家门口就业,有效防范乡村空心化现象,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注入蓬勃活力。各屯凝练一屯一精神,把孝老爱亲、谦敬礼让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村民生活,形成如咘井屯“感恩”,派道屯“让”等特色鲜明的“德治”品牌。以“积分制+文明户”为载体,评选“星级文明户”36户、“七个好”家庭28户,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以文润心,促进各族群众交融。园区工人来自全国各地,每年“二月二”“三月三”“歌坡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夏石社区开展民族舞蹈、集体民族服装走秀、山歌传唱、制作五色糯米饭、打糍粑等20多场活动,吸引外来务工人员2.4万多人次前来参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团结嵌入园区发展基因。在夏石社区建设法卡山纪念园“五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