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平桂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为媒、以旅为桥,积极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努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助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文化赋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丰富内涵,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 “文化+”品牌。一是创作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艺精品。原创曲艺类瑶族铃鼓《百货车》在第十二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贺州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并代表贺州市参与第十二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斩获曲艺二等奖佳绩;原创舞蹈《山有瑶山花》成功入选自治区2024年“强基工程”重点结对共建项目;少儿曲艺类瑶族铃鼓《百花蜜》在广西青少年曲艺“牡丹初绽”荟萃活动中荣获“最佳节目奖”。二是传承保护发展非遗文化。《公会牛肠酸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为第四批平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明确10位传承人为第四批平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举措极大地充实了平桂区非遗项目库,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夯实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坚实基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聚焦多元业态,夯实文旅促“三交”基础
为全力助力2026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平桂区积极推进总投资3.45亿元的5个核心项目建设,项目涵盖温泉康养、工业旅游以及城镇提质等多个重要领域。一是在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中,投入专项资金1.058亿元,全力推进30个项目的建设与品质提升。目前,已顺利完成基础答辩环节,通过自治区初审并获推荐至文旅部。姑婆山片区的温泉康养集群建设成效显著,贺州温泉提质改造工程已完成90%,花间堂瀑布温泉酒店改造项目进度达到50%,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优质、多元的康养旅游体验。二是工业旅游方面实现创新性突破,在广西东融石材碳酸钙交易中心精心规划打造服装、美妆、箱包、土特产等产品展位,并与石材展示厅、广西珠宝电商选品中心有机串联,成功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拓展了新的空间与渠道。
三、推动平台升级,拓建文旅促“三交”桥梁
持续强化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传播推广工作,将其有机融入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汇演、展示展演等,精心搭建和不断拓展文旅促“三交”桥梁。一是以节庆赛事为重要媒介,创新打造“传统节庆+”模式,增强文化认同。春节期间,平桂区文化馆精心组织了非遗过大年--平桂影雕艺术作品展、2025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创作展,以及“珠宝有约・平桂有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非遗闹元宵文艺晚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二是定期在平桂区矿区老年大学、平桂区老年大学开设声乐、乐器免费开放培训班,累计举办10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系列活动、“三月三”系列活动等主题文艺演出,累计举办场次达31场。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专业辅导216余次,辅导人数超过3000人次,切实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