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探索“节庆+”模式,将传统节庆与文化认同、文旅融合、经济赋能深度融合,推动各民族在共庆共享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节庆+文化,有形促“三交”。深入挖掘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家国同构”的文化内涵,策划举办“迎新春 促交融”、“中秋古风游园”、“长岗岭汉服游园会”系列活动10余场次,通过在活动中植入民族团结主题,实现习俗共享;积极打造“一乡一品”特色节庆品牌。例如大境瑶族乡依托“盘王节”开展祭祀仪式、长鼓舞表演等活动;兰田、九屋等乡镇以“六月六”、“五月十四”等节庆日为契机,开展舞龙草、舞狮、旗袍走秀、抬花姑等民俗表演,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打造“非遗节庆链”,组织团扇、石雕、桂花糕等非遗传承人节庆期间走进校园、社区开展“非遗工坊”教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元素融入非遗教学内容,惠及各族青少年2.3万人。
节庆+发展,有感促“三交”。打造“民族节庆经济圈”,依托“三月三”、“盘王节”等特色节庆,举办民族特色产品展销会、商贸洽谈会,扶持刺绣、特色食品等民族产业升级,带动就业超1000余人,户均年增收1.2万元。培育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节假日期间举办“乡村振兴创客大赛”,选拔培养民族手工艺、文旅策划等领域人才100余名;开设“节庆经济培训班”,邀请高校教授电商运营、民俗活动策划等技能,带动1000余名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同时,围绕五一、元宵等节点组织乡村能人开展“围炉议事”,聚焦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移风易俗等8大类议题开展座谈会20余场次,提供乡村治理建议30余条。
节庆+文旅,有效促“三交”。推动“节庆+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民族特色文旅品牌。依托大境瑶族乡、九屋、潭下等旅游资源,串联民族村落、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发“瑶乡风情游”“非遗研学游”等线路10余条,推出“姑娘节”篝火晚会、“尝新节”农耕体验等文旅项目20余项。打造“民族文化大集市”,促进文旅双赢。在三月三、六月六、旅游节等节庆期间开设“石榴籽市集”,展销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品以及大境斋茶、潮田蛋扣等民族特色美食。同时,开展“节庆联建”推动跨区域文旅资源共享。2025“丝路信使”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联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流推介会在千年桂林(全国首个中华城项目)举办,来自9省区的26个联盟城市开展旅游项目推介,实现节庆文旅品牌一体化联动。2024年累计举办跨民族节庆文旅活动20余场次,节假日期间接待游客超650万人次,文旅收入同比增长15%。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